回忆儿时打“土坷垃仗”

2023-08-01 15:52:36 来源:个人图书馆-捉光凑影


【资料图】

今天从朋友圈看到一张打“土坷垃仗”的生动图片,兴奋的思绪立刻激活了深藏在脑海中的儿时记忆。话说45年前,我也曾经是“土坷垃仗”的积极参与者和策划者。那时候,我在北关奶奶家,每逢星期六下午或星期天,以及麦假和秋假(当时乡村中小学不放暑假,而是分别在麦收时节放两个星期总共14天麦假、秋收时节再放六个星期42天秋假),总会发动一起玩耍的小伙伴,要么是在村西头,和护城河对岸的北街大队差不多同龄的孩子们打土坷垃仗,要么是在村东头,和同样隔着护城河的东街大队的差不多同龄的孩子们打“土坷垃仗”。

土坷垃仗源于人类特别是智人固有的投掷本能。从文化人类学角度来说,这种本能可以上溯到人类起源初始阶段。早在数百万年前,人类的祖先类人猿就通过投掷石块攻击猎物,日积月累,这种行为深深地融入人类的潜意识里。进入文明时代之后,千百年来一直在农耕社会延续着,渐渐演变成我们小时候的土坷垃仗。这种土坷垃仗,从深层次讲,源于村与村之间历史的或现实的地缘矛盾,这种大人们之间的利益冲突,免不了传递给孩子们。从浅层次讲,则是深受那个特定时代的所谓斗争风气,以及大队里经常露天播放的战斗片的影响。小孩子们的模仿能力超强,精力也足够旺盛,这就为土坷垃仗奠定了客观和主观的基础。和任何一场真正的战争一样,两村孩子们之间的土坷垃仗,也并非无缘无故地爆发,而是一定要有具体的事端即导火线。通常情况下,或者是因为单纯的口角,或者是因为一方丢了东西,比如割草的镰刀被对方捡到,但对方不愿意还或者没有及时还等等,于是气愤不过,召集小伙伴们聚群来打架,有时候个别好事的半个桩小子和有点愣头愣脑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比较“二”的成年人也会加入。不过,从这种“仗”的名称就可以知道,主要还是小孩子们的专利。之所以叫“土坷垃仗”,是因为所用的“战斗”工具,是当时田间地头随处可见的“土坷垃”,即晒干或风干之后硬硬的泥土块。用这种“土坷垃”打仗,发泄和玩耍的成分大于实战。一是扔得不会太远,所以命中率不高;二则倘若真的命中对方胳膊腿儿的,只要不涉及眼睛、鼻子等五官,一般也不会有大碍,尽管偶尔也有狠人会用“导弹”级别的砖头、瓦块、石头块,把对方打得头破血流,而让家长带着上医院缝针,并由两个大队的干部来协调解决,那可就是闯了大祸。虽然这种情况不多见,可一旦发生,参加“战斗”的双方都会偃旗息鼓,休战好长一段时间。

​​

因为“土坷垃仗”主要是小孩子们的专利,所以我参加这种土坷垃仗,基本都是在小学一二三年级,主要是在麦假和秋假期间。土坷垃仗的主“战场”共有两个,这两个“战场”都紧邻县城城北的护城河。当时北关、北街、东街三个大队(村)耕地离得很近,小孩子们课余一起在地里玩耍,或者给家里的猪和兔子砍草,难免会发生这样那样的小摩擦,由于毕竟不是一个村的很熟悉的玩伴,再加上前文谈到的深层次原因,小孩子们也难免较真,于是双方争执之后,一通对骂,擦拳磨掌,各自后撤,开始谋划土坷垃打仗。记得每次和北街或东街的孩子们“打仗”,我们都会效仿抗日或解放战争影片先成立“参谋部”,然后再指派一大堆连长、排长什么的,有的小伙伴儿还自报奋勇的当侦察员,有的主动提出来去站岗放哨。这时,大家除了寻找土坷垃集中起来当武器之外,有时候也会收集一些砖头瓦块,我们称这些“重型武器”为“导弹”,因为有过惨痛的教训,谁也不敢轻易使用,更多的时候,是扔到护城河里溅起水花,起到一定威慑就适可而止。有的小伙伴还会跑回家中把在庙会上买的红樱枪拿出来,再从河畔的柳树上折下柳条,编成电影《小兵张嘎》里嘎子头上戴的柳条帽儿——我们管它叫凉(liāng)凉帽,——红缨枪配上柳条帽,别提有多神气,有时候连对岸的“敌人”都羡慕不已。小伙伴们兴高采烈的做好“战备”之后,土坷垃仗就开始了。

我所在的北关大队位于这段护城河以北,南岸就是位于城内的北街大队,河东头对岸则隔着一大片生长在北城墙上的树林和东街大队相邻。北关大队和县城之间,有一座北关桥,连接贯通县城南北的马路。以这条马路为界,北关大队分为东头和西头,北关奶奶家位于西头南街,我读书的北关小学,位于村子最东头中间位置。上小学一二年级时,战友都是西头从小一起长大的玩伴,“战场”也以村西头直到战备路的护城河北河畔为主;上了三年级,战友以班级同学为主,“战场”也改为以村东头正对着我家——北城墙县委家属区的护城河北河畔为主。那时候,村西头的北河畔岸上,有高大的杨树和柳树,再往里是一大片农田。夏秋之际,这里茁壮的玉米高粱地,就是一片天然的绿色青纱帐。村东头的北河畔地理位置更优越,一大片青纱帐再往北,有一段高高的断崖式土岗,中间缺口处,一条弯曲的南北小路通往北关小学,我就是每天沿着这条熟悉的小路去上学。小路西侧茂密的树林边,也有一条东西方向的小道,直通村里。小路东侧是一条狭窄的土路,直通东边的高岗。小路和高岗之间北侧,是一道缓缓的斜坡,长着粗细不一、枝叶繁茂的柳树,下面杂草丛生,正好可以就地取材,编好“凉凉帽”,武装之后,匍匐在斜坡上,一边观察护城河南岸“敌人”的动态,一边谋划战术,做好伏击战的准备。可以说,村东头的地形占尽了地利,是进可攻、退可守,所以上了三年级之后,小伙伴们就把这里当做打“土坷垃仗”的主战场,接连组织了多次大的“战役”。

土坷垃仗一开始,我们往往都是先派“侦察兵”去护城河边侦察,如果对方没有动静,我们就会派先遣小分队,从桥上或者涉水深入对岸,引诱“敌人”出战。邻村的孩子们也在“备战”,一看我们这边居然大摇大摆地深入到他们的地盘儿,当然要迎头痛击。我们的先遣小分队一看,正中下怀,于是佯装败北,赶紧迅速撤离。邻村的孩子们看到这种情况,乘胜追击,越过护城河,兴奋地进入我们的埋伏圈——也就是我们的土坷垃能够集中命中之地。这时,我和几个充当指挥的小伙伴会大喊一声,“冲啊!”“杀呀”,刹那间炮火连天、弹痕遍地、硝烟弥漫,“敌人”被打得落花流水,呜哇乱叫着撤到护城河对岸。这时,我们全体“指战员”们也乘胜一直追击到河边,于尘土飞扬中,挥舞着双手,高声齐唱“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热烈庆祝土坷垃仗的胜利。

当然,既然是“打仗”,也不光是胜利,有的时候也会遭遇失败,甚至是“惨败”。刚上三年级的时候,一个夏日的傍晚,我们和东街大队的孩子们的一次“战斗”,因为把人家低估了,结果人家兵分两路,南北夹击,用土坷垃捣毁了我们设立在土岗上的“指挥部”,还包围了我们一位小伙伴。我因为跑得快,撤退到村里,躲过这一劫。这位小伙伴倒也机灵,一看这种情况,马上效仿电影中的敌伪军的做法,举起双手,主动投降。东街大队的孩子们一看,人家都投降了,于是也效仿电影中我军的做法,坚持“缴枪不杀”“优待俘虏”,集体嘲弄了几下之后把他放了。不过,“叛徒”终归是“叛徒”,这位小伙伴儿因此得了一个“投降派”的外号,很长时间都被我们大部队冷落和白眼儿。好在,上了四年级之后,国家提倡“五讲四美”,小伙伴们在学校和老师们的教导下,很快告别了这种不太文明的游戏。不过,尽管这种游戏有些不文明,但在那个散养而非娇生惯养的时代,这种带有浓厚时代色彩,因地制宜,看似简陋粗暴的“土坷垃仗”,不仅增强了小伙伴们的体质,培养了我们这些男孩子们挑战和冒险的勇气,增添了男子汉气概,锻炼了团结协作和应变的能力,甚至在汲取教训的同时,也强化了大家掌握分寸的意识,成为我们这一代人成长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

2023年6月3日

相关内容

每日推荐

回忆儿时打“土坷垃仗”

今天从朋友圈看到一张打“土坷垃仗”的生动图片,兴奋的思绪立刻...

7月31日信用债曲线收益率整体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7月31日信用债曲线收益率整体上行。具体来看,中债

墨玉的作用

墨玉是一种名贵的玉石,被广泛用于装饰和制作珠宝首饰。墨玉的作...

1盎司熊猫银币价格(2023年08

金投白银网提供1盎司熊猫银币价格(2023年08月01日),一盎司熊猫银币

午评:A股三大指数缩量震荡涨

今日A股三大指数小幅低开,盘初半小时市场反弹,三大指数相继翻红...

栏目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