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024 - 超级大军的问题
作者:鏖战时刻 / 编辑:冷小军
投稿,转载商务合作,请联系微信号potereio
(相关资料图)
古巴导弹危机使苏联和苏联海军丢脸到家,水面舰艇的薄弱和潜艇部队的无能为力,让高层终于下决心发展水面力量。
1973年10月底的东地中海上风平浪静,但空气中却弥漫着刺鼻的火药味,前苏联地中海分遣队的几十艘各型舰艇对美国第六舰队的三只航母及直升机母舰编队形成围攻之势。
尽管在25日,以色列和阿拉伯各国都宣布遵守联合国停火协议,第四次中东战争结束。因为这场战争进入东地中海的美军第六舰队,就进入了一个尴尬的局面。
赎罪日战争
前期为了支援以色列的“五分钱”行动,美军舰艇担任引导空军运输机群和防止以色列彻底崩溃。随着以军后期的节节胜利,苏联宣布集结空降军的7个师准备在苏伊士运河塞得港登陆。为配合行动,黑海舰队通过土耳其的海峡大举进入东地中海,而作为北约成员国的土耳其和南欧诸国却大开绿灯并不肯对美国开放海空域。
最终,在东地中海这个澡盆里,挤进去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百余艘战舰,苏联前后有90艘左右,美国舰队也在60艘左右。苏联舰艇气势汹汹一直保持雷达接触,反舰导弹随时可以发射,到了后期甚至于火炮驱逐舰都冲到了目视距离。
被轰炸的塞得港
美军计算每波反舰导弹最起码要在13枚以上,编队难免遭受损失。最终美国人胆怯了,撤出了东地中海域,这是苏俄海军史上最辉煌的时刻,世界第一被击败了。但这同时也暴露出了原苏联军事体系的种种弊端。
复杂臃肿,世界第一
▼
苏联出口产品中最大项的就是,石油为代表的原材料和军火,其中军火出口到别的国家后获得的战绩并不理想。甚至于苏军指责阿拉伯国家使用不当,损失惨重败坏苏联军火的名声;而阿拉伯国家反唇相讥苏联装备笨重使用复杂,效能低下。
事实上,苏联装备的最大特点必须在自己那一套复杂体系下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就像苏联海军的第一代重型载机巡洋舰莫斯科级那样,13900吨的身材只能装载一个反潜直升机大队(12架卡-25),却装有大量的反潜防空导弹武器。这种“航母蝙蝠”只有在苏联黑海舰队这种地域狭窄,四周邻国海军力量无法形成威胁的地方使用才有效果。
莫斯科级载机巡洋舰
这就是一个大型的反潜舰,巨大的吨位换来的作战效能不成正比。而且最重要的是,在一开始设计的时候,作战目标是装备第一代潜射弹道导弹的美国核潜艇,射程1500公里,必须要在东地中海附近发射才能对苏联重要目标构成威胁。一开始苏共中央高层对航母是从心里排斥的,“红色马汉”戈尔什科夫就是利用反击美国弹道导弹核潜艇的理由获得建造莫斯科级。
但莫斯科服役不久后美国导弹就发展到第二代,射程大大提高在地中海西部就可以发射,而莫斯科级到这里去就会成为靶子了。苏联海军没有正规航母无法提供空中掩护,水面舰舰能力再强也不可能在高强度空袭中幸存。所以莫斯科级更像是一个形象工程了,苏联军舰必须要在一个复杂无比的协同下才能最大发挥效力。以至于苏联大型舰艇在世界上的市场并不大,比西方舰艇差远了。(现代级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例子,后面再讲)
基洛夫级巡洋舰
这就是苏军最明显的特点:世界上最庞大最复杂最的体系。这一点在苏军军种也就可以看出,全球最多的五大军种:战略火箭军、陆军、国土防空军、空军和海军。战略火箭军只是负责远程洲际导弹和配属的核弹头,中短程导弹由陆军直接控制而且也有战术核弹头,这种区别与分配是苏联为了全球争霸而特别要求设计的还情有可原。
可是苏联空军的体系就很有意思了,苏联空军只是陆军的空中掩护伞和空中炮兵,为了这个目的空军的飞机既有一些特殊的要求,比如在粗糙跑道起飞、设备简单、航程不用太大、气动布局要求中规中矩,不要求采用很多新技术,以稳为主、建造简单追求数量。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苏-7战斗轰炸机,它是和国土防空军的苏-9一样的机身设计,只是采用了后掠翼而苏-9是三角翼。
苏-9拦截机
苏-9在国土防空军就比较受欢迎,而苏-7在空军服役后得到一个外号“吸土机”就是因为它的机头没有防异物装置,米格-29进气口上方的唇状进气口就是专门解决这个问题的。以后苏霍伊设计局突破变后掠翼技术后,苏联空军专门让它搞苏-17就是为了满足数量要求,技术上只要求了最基本的变后掠翼技术没有更大的技术进步。
这样一来专攻苏联空军市场的米格设计局,就进入一种技术发展缓慢,适用性非常低的发展格局。脱离了越南战场特殊政治限制的环境后,米格机在阿以战争为代表的正常空战环境下就表现很一般了,根本达不到控制制空权的的目标。这不是技术代差这么简单,米格-21比F-4也有技术差距,这只是在公平的环境下的真正表现。
米格-21
苏联解体后米格设计局很快就衰败下去,这就是苏联体系要求下的直接表现。所以苏联军事体系是其他国家学不来的,因为这么复杂的东西是照搬不了,最终也会拖垮国家的。
8000吨的大舰只是炮灰
▼
现代级驱逐舰刚到我国时,被称为“航母杀手”这真是太高估它了。它在苏联海军中的作战任务,是在和平时期利用高航速和长续航力监视美军航母编队,使用船上的完善电子设备向指挥中心通报航母编队的位置并引导图-142飞机和核潜艇等舰艇在合适时间进入阵位。在开火命令下达后第一时间把舰载反舰导弹全部打出去,而且目标不是航母而是护航舰只。
从反舰导弹低空最大射程90公里,高空170公里上就可以看出在开火后根本没有躲开美军舰载机打击的可能。只是在被击沉前尽可能将反舰导弹引导到正确航向上,舰载防空导弹只是保证多坚持一会。
这在其他国家根本不可想象,满排8400吨就成了一个大号的导弹快艇,一次性用品这可是太浪费了。这就是苏联式体系决定的,为了达到目的,费效比就根本不考虑,为了争霸不在乎这些,最终被拖垮也就不意外了。
我们当年选择现代级不是为了反舰功能,更看重的是“无风”舰空导弹系统,正是从这里我们才第一次接触到舰载中程防空导弹,为我国的海红旗打开了思路。
当我们的接舰人员到指挥中心参观时看到占据了一面墙的电子管计算机,询问用途和性能时得到的答复是负责战斗指挥,内存是512K,听完后的我军人员背后嘀咕道还不如我们051上的指挥中心水平哪。当时就得出苏式武器的指挥控制能力太差了,以后才会有歼-11B的出现就是改造苏式武器的弱点,现代级的大改也是这个思路的延续。
改造后的现代级
体系不是越复杂越好
▼
苏式防空体系中导弹型号之多,用途之狭窄,指挥之复杂令人咋舌。仅仅要地防空就从萨姆-2/4/5/10再加上其他可以补充的野战防空系统把空域从高到低覆盖,但是当时美国的导弹只用奈基+霍克就解决了,后来就是爱国者包打天下。这个对比就是财政投资和军费使用效率的对比。冷战美国军工企业吃相还不算难看,都怕失败了全得去吊路灯杆。
后来苏联的S-300系统直接就有3个型号,对应陆/海/国土防空军三个军种,看着是进步了发展的更有通用性和节约资金了,其实它们的通用率只有50%还是各搞一摊。
S-300
勃列日涅夫出身不高,为了坐稳,对各大利益集团大搞“稳定”,不仅以前的可以继续持有以后还会给更多的蛋糕。这才有全世界支援革命,武器全白送财政支持全白给,其中闹出来的各种情况可以说啼笑皆非,以后有机会再专门写一下。
总之,苏军的体系是只有苏联才搞得了,用得了,换成俄罗斯都不行;各种军备竞赛吸干了苏联的血液,军工复合体在苏联经济的比重达到50%-60%,坦克飞机充斥全国,老百姓吃穿的基本需求都保障不了,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苏式军备体系就是最大的罪魁祸首。
Copyright @ 2008-2017 www.tzpd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投资频道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992 583 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