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大省青海的绿色之变
2023-06-30 18:16:06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西宁6月29日电 题:中国生态大省青海的绿色之变
“青海戍头空有月,黄沙碛里本无春”“五原草枯苜蓿空,青海萧萧风卷蓬”,在文人墨客的诗词里,青海这片土地曾是荒凉和风沙的代名词。然而,如今的中国生态大省青海早已旧貌换新颜,绿色和生态成为青海的新标签,“中华水塔”“三江之源”“中国湿岛”等名称越来越响亮,国家公园示范省的名片也越来越耀眼……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
这里是青海湖北岸的克土沙区,“克土”,蒙古语意为寒冷的地方。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全是黄沙,经过4代治沙人历经40年的不懈努力,黄沙地已经变成了绿洲。眼前绿意盎然的景象,让身为林业站工程师的石德荣很是骄傲。克土沙区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占青海湖沙漠化总面积的57.6%。全境是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和河西走廊生态水系安全、控制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被列入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和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
生态责任之下,地处青海湖北岸的海晏县党委、政府一直把防沙治沙作为首要工作来推进,自1980年开始便对县域内0.4万公顷的沙区实行了常年禁牧封育和工程治理,采取“以封为主,封造结合”的方法,逐步调整树种结构和固沙方式,全县沙漠化土地总面积从9.9万公顷减少至6.62万公顷。
截至目前,青海全省累计完成防沙治沙任务74.86万公顷,其中“十三五”期间完成57.4万公顷,2021—2022年完成17.46万公顷,全面建成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12个,封禁保护面积达58.26万公顷,沙化土地年均减少2.12万公顷,沙化程度指数从3.17下降到2.94,重点沙区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根本性转变,防沙治沙机制不断完善,沙区植被得到有效保护,沙区生态实现系统治理,生态工程带动产业富民,治沙成效赢得各界认可,沙区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发展空间稳定拓展、绿色屏障更加牢固。
寒旱地带的“绿色奇迹”
寒旱地带的“绿色奇迹”创造者段国禄,是青海省金融系统大寺沟绿化区护林员,1973年生于西宁市湟中县维新乡(今湟中区共和镇)。30年前的段国禄还是个毛头小子,初中毕业后当了几年放羊娃,随后跟随“省长爷爷”尕布龙加入南北山绿化工作的队伍当中,那年,他18岁。“那时候的北山真的是寸草不生,风沙特别大,一到晚上,我们几个人都要攥着帐篷四个角,一不留神,帐篷就要被掀翻,实在坚持不下去,好几次跑回家,后来还是回到了山上。”当时的段国禄怎么也不会想到西宁城竟然还有比湟中老家更艰苦的地方。
据查证,北山的主要岩体为红色泥岩、砂岩,其间还伴生大量“羊脑石”(石膏岩),山势陡峭、岩石密布、土壤贫瘠是北山最基本的地貌特点。土壤类型为栗钙土,结构疏松,保水性差。有人曾经断言:在这个地方植树造林简直就不可能。
为了改变南北两山的生态环境,1989年,青海省委、省政府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启动了西宁南北山绿化工程,并成立西宁市南北山绿化指挥部。1993年,从青海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岗位上退下来的尕布龙背起行囊,一头钻进荒山沟,担任西宁南北山绿化工程专职副总指挥。尕布龙带领工人们一边修路,一边引水,为了改善土质,他们用背篼把黄土背到山上,用尖镐凿“羊脑石”,为了这一片绿色,他们吃尽了苦头。
现在,林子长起来后,山上已经形成了小气候,降水多了,风沙也少了,树木的成活率自然也就提高了,形成了良性循环。为了守护这片绿色,段国禄和妻子把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全部贡献在了山上。如今的北山早已不是当初的模样,一条硬化路直通山顶,一根根引水管道交错成网,一棵棵挺拔的树木在他们的悉心照料下生机盎然……经过30多年的艰苦奋斗,南北山绿化工程一、二、三期建设共完成西宁周边荒山绿化3.44万公顷,栽植青海云杉、祁连圆柏、油松、青杨、河北杨、山杏、山桃、沙枣、暴马丁香等乔木8728余万株,同时混交柽柳、柠条、沙棘、白刺等灌木,建成了生态功能较为稳定的混交人工林。工程核心区森林覆盖率由工程建设前的7.2%提升到79%,西宁南北两山经过绿化由童山濯濯转变为郁郁葱葱,生态价值、生态效益和社会服务功能极大提升,西宁地区生态环境和城市景观极大改善,实现了构建城市山地森林、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最初目标,为西宁绿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北”筑起生态安全屏障
“三北”筑起生态安全屏障在绿色环绕的龙羊峡库区两侧,大地上零散分布着黄色块状地,这便是多年受风沙侵袭的海南藏族自治州沙珠玉、木格滩沙漠化土地。沙珠玉、木格滩,隔河相望。经过无数人的努力,这里沙漠蔓延的步伐得到控制,展现在眼前的是绿树葱茏的喜人景象。
近年来,随着青海省统筹推进“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退牧还草、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等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防沙治沙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数据显示,近10年来,全省荒漠化、沙化土地持续呈现“双缩减”态势,累计完成防沙治沙89.13万公顷,可治理沙化土地治理率达30%。最新监测数据显示,青海省“三北”防护林工程区林地总面积达到1102.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到目前的6.3%,改变了局部地区的气候条件。
根据《青海省三北六期工程规划》,2021年至2035年,西宁、海东、海北、海南、海西、黄南6州(市)的31个县(市),还将完成总面积42.99万平方公里的“三北”防护林建设任务,占青海省国土总面积的59.6%。
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
“要致富多种树”,这是新中国成立早期对国土绿化事业和群众增收致富两者关系最朴素的描述。
近年来,青海省聚力打造产业“四地”和生态文明高地,经济社会发展迅速,林草产业也取得了突破性发展,为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减碳增汇、脱贫致富、乡村振兴作出了重要贡献。目前,青海省枸杞种植面积近4.66万公顷,其中有机枸杞基地面积1.33万公顷,年综合产值达到50亿元,带动20万群众致富增收。由于青海枸杞分布区主要在海拔2500米左右,光照充足、土壤富含硒元素、面源和大气污染少,果品产量多、质量高,因此这里也成为全国重要的枸杞种植区和有机枸杞生产基地,是名副其实的有机枸杞之乡,更是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生动实践。(完)
关键词:
推荐内容
- 中国生态大省青海的绿色之变
- 歌尔股份:预计上半年净利润约3.33亿元-4.99亿元
- 环球视讯!科研人员发现多个濒危物种巫山北鲵栖息
- 每日视讯:北方稀土:拟出资4亿元投资参股铁融公司
- 世界速递!曾经的濒危植物秦岭石蝴蝶首次大规模野
- 夏日风光无限美 航拍中国感受大江南北的勃勃生机
-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会见联合国常务副秘书长阿明
- 广西著名景点排行榜(广西著名景点)
- 环球百事通!american dreams 在线观看(American dream)
- 上海6月30日起将发行加载交通功能的社保卡
- 309.72亿!唯美LD陶瓷连续十三年荣膺“中国500最
- 秦霄贤大g接王鹤棣 王鹤棣说想秦霄贤了 基本情
- 资讯:广东省梅州市2023-06-21 16:46发布雷雨大
- 最新快讯!2023上海长宁区社区工作者招聘北新泾街
- 环江:“三步走”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环球新资讯
- 大宗商品行业为经济运行整体回升向好“扎好马步”
- 【热闻】朱一龙由朱时茂保驾护航,再加上自身努力
- 北大荒:公司目前尚未开展期货业务,也没有开展大
- 618期间空调全渠道零售量1195万台同比增长35.9%
- 当前报道:舟山普陀山开展客渔船碰撞综合应急演习
- 天津港金岸重工公司自主研发设计制作的智能化集装
- 服务环沪经济圈|长江上海航道处走出辖区拓展测绘
- 2人落水?甬台温改扩建台州北段项目上演水上救援
- 徐州航务中心解台船闸开展低水位时期船舶漏水火灾
- 身份证查年龄的公式(身份证查年龄)
- 中基协:截至5月底我国公募基金资产净值合计27.77
- 中心静脉压正常值标准是多少_中心静脉压正常值
- 天天实时:如何申请医疗事故鉴定回避
- 焦点消息!北京密云区总工会组织200名劳模免费健
- 天天微头条丨小小荔枝果 变成致富果
- 消息频出“强预期”与“弱现实”模式下的选择之机
- 国家统计局:2022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营收超16万
- 全球滚动:粮食安全保障立法引热议:建议落实粮食
- 每日报道:体图:于帕梅卡诺更换了与巴黎关系好的
- 依米康:子公司目前正在推广算力租赁业务
- 胜华新材:设立合资公司 拟4.59亿元投建1万吨/年
- 文化和旅游部举行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授牌仪式
- 南瓜稀饭怎么熬才粘稠好喝?
- 36度体温正常吗简称怎么写_36度体温正常吗-世界简讯
- 眼角长了个疙瘩怎么办用什么药_眼角长了个疙瘩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