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您的位置:首页 >焦点 > 正文

看杨英福“中国胃镜之父”的贡献

2019-05-14 16:26:11 来源:兰州晨报

兰大一院院长李汛介绍杨英福使用过的半屈式胃镜。

杨英福(右一)给患者做胃镜。 (兰州大学供图)

杨英福手写病历(全英文)。

作为兰州大学临床医学学科,以及兰大一院、兰大二院共同的创建者,“中国胃镜之父”杨英福为甘肃的医疗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由他一手创办的消化科也在其一手打造的良好平台下取得卓越成绩,目前在甘肃、宁夏、新疆三省区排名第一,已成为兰州大学医学相关专业硕士、博士点之一。虽然先生离世37年了,但他留下的宝贵财富仍滋养着每一个年轻的医学后辈。

1“志定”胃肠病研究

1906年10月15日,杨英福出生在浙江诸暨十九都皇里村,因家境贫困,他从小就帮持家务,上学时断时续,1932年考入国立上海医学院。大学期间他勤奋学习,接受了严格系统的医学教育和训练,这为他后来的出国深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37年大学毕业后,杨英福到沪宁铁路镇江医院任内科医生。“8·13”淞沪抗战爆发,医院被迫内迁。1939年,杨英福流亡到广西柳州乡下,由于劳累过度,胃部大出血,当时无针无药无输液设备,只能让护士出身的妻子自配盐水在皮下注射,痛苦难耐。正因为亲历了这次惨痛经历,杨英福下定决心从事胃肠病研究。

1942年国立西北医学专科学校成立后,时任天水铁路医院院长的杨英福只身来到兰州,任西北医专讲师和兰州中央医院(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前身)主治医师。1946年,杨英福被聘为刚刚成立的国立兰州大学医学院副教授。同年,他又考取了留学美国的进修生资格,远赴美国芝加哥大学进修,专攻肠胃病学,其间曾到纽约医学进修学校深造。回国之前,他用省吃俭用省下来的钱自费购买了一台沃尔夫·辛德(Wolf.Schindler)半屈式金属胃镜带回了中国,这是国内首台半屈式胃镜,也是当时附设医院最为先进的医疗器械。1949年1月,杨英福返回祖国后到兰州大学医学院任内科教授,并于1949年10月出任兰州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首任院长。

2被誉为“中国胃镜之父”

1950年10月22日,在兰州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现兰大二院所在地)门诊部,时任院长杨英福教授用他从美国带回来的Wolf. Schindler半屈式胃镜对一位胃病患者进行了检查,从此开启了我国胃镜诊疗技术的新纪元。

兰大二院院长王琛说,在上世纪50年代初,国内胃镜检查前所未闻,国外消化专家认为胃镜检查非常玄妙,需要操作医生具备特别高的技术与经验,这样的理念让我国一般医务工作者望而生畏、不敢涉足。

在这种大的历史背景下,杨英福敢于突破,勇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1953年,杨英福在《中华内科杂志》上发表了我国最早关于胃镜应用研究的重要文献《介绍胃镜检查法》,详细介绍了他初试的三个患者详细的操作流程,检查结果十分满意,论文一经发表,在业界引起巨大反响,后被一再引用。1954年,杨英福编著的《应用胃肠病学》由上海广协书局出版。1957年他又在《中华内科杂志》上发表题为《胃镜检查及其诊断价值》的重要论文。截至1964年,共计完成1000多例胃镜检查,撰写《胃镜检查1000例总结报告》再次与国内同行分享。杨英福因此被誉为“中国胃镜之父”。

从上世纪50年代起,杨英福教授及其同事一直坚持消化系统疾病和胃镜研究。原兰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第二附属医院相继创建了胃镜室,普遍开展了胃镜检查和研究,培养了一大批业务骨干。

“得到‘胃镜之父’这个称号还经历了一番波折。2001年,全国有多个省市的医院开始争夺‘胃镜之父’荣誉,当时与兰州医学院一起竞争的有北京、上海、武汉、沈阳等地的医院。当时我们很多人都不知道杨先生是中国胃镜之父,还是后来看到宣传才得知的。杨先生为我们留下的,不仅是先进的消化内镜技术和理念,更是对医学的热爱精神。”兰大一院院长李汛说。

从1949年至1980年,除去文革那段时期,杨英福一直担任兰州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院长,为创建和发展兰州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以及后来的兰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及兰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贡献了毕生精力和心血。

1982年9月25日,“中国胃镜之父”杨英福教授在兰州病逝,终年76岁。

3观成堂再现尘封历史

因为有杨英福等前辈打下的坚实基础,兰大一院、兰大二院消化科医护人员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

黄晓俊是兰大二院消化科第四任主任,他的老师赵怀玉是杨英福的大弟子。心怀对杨英福教授的敬畏,闲暇时间他自发整理了杨英福的生平历史、文献资料,并将其放置在观成堂,让后辈们学习观摩。

黄晓俊说,他刚当主任时,发现有些资料不够完善,他的老师也已离世多年,许多珍贵的资料都成为历史,无法考证。为了不让杨英福的生平被时间尘封,他收集、整理各种资料,并查阅大量文献,成功找到了《中华内科杂志》等珍贵的文献资料,最终在2010年7月31日,兰大二院消化内科承办的“中国兰州消化道早癌内镜诊断与治疗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经时任世界消化内镜候任主席曹世植教授鉴定,确认杨英福为中国胃镜检查第一人。

上世纪50年代初,杨英福教授曾赴青海为暂居在塔尔寺的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大师治病,班禅大师病愈后,亲自送哈达和锦旗给杨英福教授,锦旗上用藏汉两种文字绣着20个大字:“医学精通,培养西北干才;存心济世,泽及蒙藏人民。”

杨英福先生已去世多年,而记录他毕生成就的书籍等都静静陈列在观成堂的展柜中,供每一个前来参观的人欣赏,杨英福的一生被永远铭记了下来。

4“站在伟人的肩膀上 深感责任重大”

1978年,恢复高考的第二年,在兰州医学院的一间教室,杨英福给新生上《消化性溃疡》课,全班60多名学生都认真听课,热情高涨,现任兰大一院消化科主任医师王玉玲就是其中之一。

“那时候,杨老师已经得靠轮椅代步,他坐着讲课,助手在旁边写板书。”王玉玲回忆说。虽然只有短暂的交集,杨英福却给王玉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趣、先进”是王玉玲最直接最深刻的印象。虽然当时还是70年代,但杨英福的思想却十分前卫,他提出的很多想法,创设的很多制度都沿用至今。“老先生当年提的‘医教研协同’以及‘住院医师24小时负责制’等制度,医院到现在还在沿用。”兰大一院院长李汛说。

甘肃省消化内镜学会创始人、兰大二院消化科原主任马力教授回忆,杨英福一直担任整个一、二院的院长,为兰州大学医学教育、兰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作为浙江人,杨英福拒绝了浙江高校提供的优厚待遇,毅然决然来到偏远而且医疗水平比较落后的甘肃。这一点,受访的多位医生都由衷地表示敬佩。

刚从美国回来的杨英福斗志满满,他立志扎根西北谋实事,以改变甘肃落后的医疗现状。“杨老先生靠着自己的奉献精神来到了这里,丝毫不计较个人得失。看着前辈,我就心想决不能给老一辈人丢脸,要把他们的精神发扬光大。”兰大一院消化科副主任郭庆红说。

黄晓俊说:“我们都追求做灵魂层面的医生,站在伟人的肩膀上,我们有了更强的责任感!”

5发展脚步永不停止

胃镜发展经历了金属胃镜、半屈式胃镜、纤维胃镜、电子胃镜四代,杨英福作为消化科第一代人,那时还处于第2代,条件的限制导致消化科最初只能进行简单的病情诊断,且检查过程比较痛苦。“那时需要把照明用的灯泡让病人吞下去,才能继续手术,过程十分危险。”黄晓俊说。

经过几十年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兰大一院、兰大二院的胃镜手术早已突破了只能诊断的限制,实现了利用胃镜手术进行治疗的突破,科室人员结构不断优化,医术水平不断提高。“近几年,消化科变得热门起来了,2000年时一天最多10个胃镜手术,现在一天能有上百个手术。”郭庆红说。

“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学习杨先生的‘务实’精神,踏踏实实做好手里的事,走好当下的路,为甘肃消化内镜事业而奋斗不息。”这是兰大一院、兰大二院消化科每个医护人员共同的心声。在他们看来,将杨英福老先生的精神发扬传承下去,让消化科越办越好,是他们最幸福的事,更是他们毕生的追求。

兰大一院院长李汛介绍杨英福使用过的半屈式胃镜。

杨英福(右一)给患者做胃镜。 (兰州大学供图)

杨英福手写病历(全英文)。

作为兰州大学临床医学学科,以及兰大一院、兰大二院共同的创建者,“中国胃镜之父”杨英福为甘肃的医疗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由他一手创办的消化科也在其一手打造的良好平台下取得卓越成绩,目前在甘肃、宁夏、新疆三省区排名第一,已成为兰州大学医学相关专业硕士、博士点之一。虽然先生离世37年了,但他留下的宝贵财富仍滋养着每一个年轻的医学后辈。

1“志定”胃肠病研究

1906年10月15日,杨英福出生在浙江诸暨十九都皇里村,因家境贫困,他从小就帮持家务,上学时断时续,1932年考入国立上海医学院。大学期间他勤奋学习,接受了严格系统的医学教育和训练,这为他后来的出国深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37年大学毕业后,杨英福到沪宁铁路镇江医院任内科医生。“8·13”淞沪抗战爆发,医院被迫内迁。1939年,杨英福流亡到广西柳州乡下,由于劳累过度,胃部大出血,当时无针无药无输液设备,只能让护士出身的妻子自配盐水在皮下注射,痛苦难耐。正因为亲历了这次惨痛经历,杨英福下定决心从事胃肠病研究。

1942年国立西北医学专科学校成立后,时任天水铁路医院院长的杨英福只身来到兰州,任西北医专讲师和兰州中央医院(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前身)主治医师。1946年,杨英福被聘为刚刚成立的国立兰州大学医学院副教授。同年,他又考取了留学美国的进修生资格,远赴美国芝加哥大学进修,专攻肠胃病学,其间曾到纽约医学进修学校深造。回国之前,他用省吃俭用省下来的钱自费购买了一台沃尔夫·辛德(Wolf.Schindler)半屈式金属胃镜带回了中国,这是国内首台半屈式胃镜,也是当时附设医院最为先进的医疗器械。1949年1月,杨英福返回祖国后到兰州大学医学院任内科教授,并于1949年10月出任兰州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首任院长。

2被誉为“中国胃镜之父”

1950年10月22日,在兰州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现兰大二院所在地)门诊部,时任院长杨英福教授用他从美国带回来的Wolf. Schindler半屈式胃镜对一位胃病患者进行了检查,从此开启了我国胃镜诊疗技术的新纪元。

兰大二院院长王琛说,在上世纪50年代初,国内胃镜检查前所未闻,国外消化专家认为胃镜检查非常玄妙,需要操作医生具备特别高的技术与经验,这样的理念让我国一般医务工作者望而生畏、不敢涉足。

在这种大的历史背景下,杨英福敢于突破,勇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1953年,杨英福在《中华内科杂志》上发表了我国最早关于胃镜应用研究的重要文献《介绍胃镜检查法》,详细介绍了他初试的三个患者详细的操作流程,检查结果十分满意,论文一经发表,在业界引起巨大反响,后被一再引用。1954年,杨英福编著的《应用胃肠病学》由上海广协书局出版。1957年他又在《中华内科杂志》上发表题为《胃镜检查及其诊断价值》的重要论文。截至1964年,共计完成1000多例胃镜检查,撰写《胃镜检查1000例总结报告》再次与国内同行分享。杨英福因此被誉为“中国胃镜之父”。

从上世纪50年代起,杨英福教授及其同事一直坚持消化系统疾病和胃镜研究。原兰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第二附属医院相继创建了胃镜室,普遍开展了胃镜检查和研究,培养了一大批业务骨干。

“得到‘胃镜之父’这个称号还经历了一番波折。2001年,全国有多个省市的医院开始争夺‘胃镜之父’荣誉,当时与兰州医学院一起竞争的有北京、上海、武汉、沈阳等地的医院。当时我们很多人都不知道杨先生是中国胃镜之父,还是后来看到宣传才得知的。杨先生为我们留下的,不仅是先进的消化内镜技术和理念,更是对医学的热爱精神。”兰大一院院长李汛说。

从1949年至1980年,除去文革那段时期,杨英福一直担任兰州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院长,为创建和发展兰州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以及后来的兰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及兰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贡献了毕生精力和心血。

1982年9月25日,“中国胃镜之父”杨英福教授在兰州病逝,终年76岁。

3观成堂再现尘封历史

因为有杨英福等前辈打下的坚实基础,兰大一院、兰大二院消化科医护人员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

黄晓俊是兰大二院消化科第四任主任,他的老师赵怀玉是杨英福的大弟子。心怀对杨英福教授的敬畏,闲暇时间他自发整理了杨英福的生平历史、文献资料,并将其放置在观成堂,让后辈们学习观摩。

黄晓俊说,他刚当主任时,发现有些资料不够完善,他的老师也已离世多年,许多珍贵的资料都成为历史,无法考证。为了不让杨英福的生平被时间尘封,他收集、整理各种资料,并查阅大量文献,成功找到了《中华内科杂志》等珍贵的文献资料,最终在2010年7月31日,兰大二院消化内科承办的“中国兰州消化道早癌内镜诊断与治疗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经时任世界消化内镜候任主席曹世植教授鉴定,确认杨英福为中国胃镜检查第一人。

上世纪50年代初,杨英福教授曾赴青海为暂居在塔尔寺的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大师治病,班禅大师病愈后,亲自送哈达和锦旗给杨英福教授,锦旗上用藏汉两种文字绣着20个大字:“医学精通,培养西北干才;存心济世,泽及蒙藏人民。”

杨英福先生已去世多年,而记录他毕生成就的书籍等都静静陈列在观成堂的展柜中,供每一个前来参观的人欣赏,杨英福的一生被永远铭记了下来。

4“站在伟人的肩膀上 深感责任重大”

1978年,恢复高考的第二年,在兰州医学院的一间教室,杨英福给新生上《消化性溃疡》课,全班60多名学生都认真听课,热情高涨,现任兰大一院消化科主任医师王玉玲就是其中之一。

“那时候,杨老师已经得靠轮椅代步,他坐着讲课,助手在旁边写板书。”王玉玲回忆说。虽然只有短暂的交集,杨英福却给王玉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趣、先进”是王玉玲最直接最深刻的印象。虽然当时还是70年代,但杨英福的思想却十分前卫,他提出的很多想法,创设的很多制度都沿用至今。“老先生当年提的‘医教研协同’以及‘住院医师24小时负责制’等制度,医院到现在还在沿用。”兰大一院院长李汛说。

甘肃省消化内镜学会创始人、兰大二院消化科原主任马力教授回忆,杨英福一直担任整个一、二院的院长,为兰州大学医学教育、兰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作为浙江人,杨英福拒绝了浙江高校提供的优厚待遇,毅然决然来到偏远而且医疗水平比较落后的甘肃。这一点,受访的多位医生都由衷地表示敬佩。

刚从美国回来的杨英福斗志满满,他立志扎根西北谋实事,以改变甘肃落后的医疗现状。“杨老先生靠着自己的奉献精神来到了这里,丝毫不计较个人得失。看着前辈,我就心想决不能给老一辈人丢脸,要把他们的精神发扬光大。”兰大一院消化科副主任郭庆红说。

黄晓俊说:“我们都追求做灵魂层面的医生,站在伟人的肩膀上,我们有了更强的责任感!”

5发展脚步永不停止

胃镜发展经历了金属胃镜、半屈式胃镜、纤维胃镜、电子胃镜四代,杨英福作为消化科第一代人,那时还处于第2代,条件的限制导致消化科最初只能进行简单的病情诊断,且检查过程比较痛苦。“那时需要把照明用的灯泡让病人吞下去,才能继续手术,过程十分危险。”黄晓俊说。

经过几十年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兰大一院、兰大二院的胃镜手术早已突破了只能诊断的限制,实现了利用胃镜手术进行治疗的突破,科室人员结构不断优化,医术水平不断提高。“近几年,消化科变得热门起来了,2000年时一天最多10个胃镜手术,现在一天能有上百个手术。”郭庆红说。

“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学习杨先生的‘务实’精神,踏踏实实做好手里的事,走好当下的路,为甘肃消化内镜事业而奋斗不息。”这是兰大一院、兰大二院消化科每个医护人员共同的心声。在他们看来,将杨英福老先生的精神发扬传承下去,让消化科越办越好,是他们最幸福的事,更是他们毕生的追求。

关键词: 胃镜之父 杨英福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