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农技中心、耕地质量中心负责人就“水稻上山”等问题答记者问 天天实时
2023-06-24 20:11:42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近日,记者就“水稻上山”等问题采访了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负责人。
问:朱有勇院士的“水稻上山”引起网民热议,很多人不理解,质疑山上种水稻不切实际,产量也不可能那么高,能否介绍一下有关情况?
答:朱有勇院士所说的“水稻上山”,实际上是一种杂交稻雨养旱种的栽培技术,就是把“山下水田”的杂交稻品种引到“山上旱地”种植,像种玉米一样种水稻,不用泡田,不用育秧插秧,也基本不用浇水灌溉,还能有较好的产量,当地农民形象地称为“水稻上山”。这些田本来就有,不存在网民质疑的开山造田、毁林造田等情况,也不会破坏生态。当然,这个栽培模式有一定的条件限制,主要适合云南海拔1700米以下、降雨量1200毫米以上雨热资源丰富的山区旱地,并不是什么地方都能推广。
(资料图)
朱有勇院士在云南省澜沧县蒿枝坝村蹲点扶贫期间,发现当地农民喜欢吃大米,但当地多为旱地,主要种玉米,水稻不能自给。为解决这一问题,朱有勇院士团队在当地示范推广杂交稻旱种技术,创造性地解决了这项技术的两个难点:一个是筛选出适宜旱种的“滇禾优615”等品种,解决水稻旱地分蘖难题,实现在旱地条件下的水稻与水田一样分蘖旺盛;另一个是通过推广应用杂草萌芽前的封草技术,解决了旱地稻田易杂草丛生的难题。2022年,这项技术推广了53.12万亩,水稻平均亩产350—400公斤,比山下水田低100公斤左右,但比种玉米产量高、效益好。朱有勇院士介绍的亩产788公斤,是0.52亩小面积上多施了一次肥、多浇了两次水的条件下取得的,是专家攻关田产量,不是农户大田产量。这种小面积攻关对探索本地区水稻旱种模式具有积极意义,为筛选品种、集成技术探索了出路,对完善技术体系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支撑。
问:大家一般觉得水稻是种在平原上的,其实我们基层采访的时候,也看过很多山上的稻田,请问比例有多大?产量怎么样?
答:稻谷是我国第一大口粮作物,稻米消费量占口粮的60%。我国水稻栽培历史悠久,分布区域广泛,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都有种植,常年水稻种植面积4.5亿亩左右。稻田按地形地貌可分为平原稻田、丘陵稻田和山地稻田。正如你所说,大部分水稻种在平原地区,平原稻田约占我国稻田面积的近60%,丘陵稻田占25%左右,山地稻田约占15%、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贵州、云南两省面积最大,占四成以上。这也是我们国家资源条件决定的,为了保障口粮,历史上很多丘陵山地能种的都种上了。比如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云南红河哈尼梯田,就是立足当地独特地理气候条件创造的农耕文明奇观。
据我们调查,山地水稻的产量一般比平原和丘陵地区要低一些,平均亩产350公斤左右,比平原地区低近200公斤,比丘陵地区低100公斤左右,这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比如,山地有效积温和光照时间偏少,对水稻品种要求高,一旦选用不当就会导致生育期缩短,结实率和产量下降;山地稻田地形起伏大,土层偏薄、地力偏差,农田水利、机耕路等设施发展滞后,抗灾能力弱,容易受旱涝灾害影响,产量年际间波动比较大。这也是下一步工作努力的方向,要通过选育适宜品种、改善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山地水稻单产水平。
问:有网民质疑在丘陵山区搞高标准农田建设破坏生态,费钱费力还不讨好,请问你们怎么看?实际情况如何?
答:在丘陵山区对符合条件的耕地建设高标准农田,是由现实国情农情决定的。国土“三调”显示,全国位于6°以上坡度的耕地约4.4亿亩,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22.74%。在现阶段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这些地不仅要种,还必须要种好,就需要通过把斜坡耕地改造成水平梯田,配套水利设施等措施,提高这些耕地的产能。
国家对在坡耕地上建设高标准农田有明确的标准和规定,要求因地制宜规范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比如,要充分考虑地质地貌、水资源、气象条件等,不同条件有不同的建设要求和标准,像雨水多的地方要采取建护坡、田坎等农田防护措施,避免产生塌方和泥石流。建设选址要合理,禁止在25°以上坡地、生态红线区域内建设高标准农田,特别是不得借高标准农田建设之名,在不具备条件的地方垦山、开荒。
网上流传一些在山体上修建梯田的图片、视频,将其与“水稻上山”、高标准农田建设相关联,经核实,多为张冠李戴、移花接木。比如,流传最多的一张图片实际上是2018年云南某地的土地整治项目施工场景,还有农田被暴雨冲毁的图片,也与在山上种水稻无关。在汛期农田被冲毁往年也有,我们每年都对农业防汛排涝作出部署安排,指导受灾地区及时修复水毁农田,恢复农业生产,能抢一亩是一亩,能抢一季是一季。
问:您刚才提到“水稻上山”不是“毁林造田”,但网上把两者联系起来的说法不少,反映一些地方有“毁林造田”的情况。国家在这方面有什么政策规定?
答:你说的这个情况我们也关注到了。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解决14亿人的吃饭问题,首先要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近些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严格保护耕地的制度措施,但一些地方仍然出现违规利用耕地搞“非农化”、“非粮化”行为,比如绿化造林、挖湖造景、挖塘养鱼、种植苗木草皮等,必须要整改复耕。但在整改过程中,要区分情况、分类处置,不能简单化、“一刀切”。要尊重自然规律,尊重作物生长规律,严禁不顾果树处于盛果期、林木处于成林期、鱼塘处于收获季等客观实际,强行拔苗砍树,填坑平塘。要合理把握耕地恢复节奏,留足留够过渡期,给农户和经营主体合理准备时间。
在这里还要特别说明的是,一些地方在整改复耕中涉及退出林地转为耕地。这些“林”,不是以前“退耕还林”中为保护生态造的“林”,而是近年来超计划、超政策、超要求,违规在耕地上建的“林”。对这些林地整改复耕,不是“毁林造田”,更不是网民所谓的“退林还耕”。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房宁 韩浈浈
关键词:
推荐内容
- 全国农技中心、耕地质量中心负责人就“水稻上山”
- 外交部回应美方在第三国“钓鱼执法”诱捕中国公民
- 医学物理学与医学的关系(物理学对医学的作用和意
- 2023多元招生:本硕博,2+X,8+4+X
- 世界快消息!“醉美商都”曹县首届青岛啤酒节将于
- 镇沅县发布暴雨预警
- 山东职称评聘电子证书启用
- 热点评!2023年广西普通高校招生咨询会将于6月25
- 何志涛:新蛋在全国建立运营中心,抓住机会与各地
- 全球微动态丨桨板赛、游园会……荆门端午假期文体
- 上岗前需层层测试考核,湖北谷城公安严把“保安入
- 捐髓日与期末考试撞车,鄂州00后少年从考场直奔医
- 端午假期武铁共发送旅客209万人次
- “警消”联动,筑牢消防安全“防火墙”
- intended to intended-天天最新
- 航拍清晨乌素特(水上)雅丹风光旖旎-头条焦点
- 明日起,厦门三条地铁接驳线有变化→
- 天天视讯!天气早知道 高温阵雨“手牵手” 防暑
- 凌晨狂打20多通电话给陌生人?22岁小伙被全网点赞
- 为梦想奋斗,为健康流汗,在这都可实现!
- 上海天气多阵雨,高温四级响应启动 当前看点
- 武汉退役军人“长江卫士”渡长江庆端午|每日短讯
- 端午节特辑|武昌杨园街道多彩活动让传统节日更鲜
- 东湖高新区:提升规划审批效能,主动精准服务企业
- 江汉区唐家墩街道启动“社区慈善基金” 爱心汇聚
- 第十九届中国国际动漫节中国Cosplay超级盛典成功
- 【光明网评】开启“尼山对话”,拥抱数字文明|焦
- 清梁同书行书反游仙诗十首卷_世界快资讯
- 五台山驴友遇难女子是谁_五台山驴友遇难
- 节日我在岗|路遇车辆爆胎,执法员暖心救助
- 太原17家医院免费封闭儿童牙窝沟_全球热点
- 华人咖啡教父:咖啡圣经解惑-环球新动态
- 环球时讯:嫩江市发布雷电黄色预警
- 一起过节吧!江苏各地开展端午暖心活动
- 灯光秀祝愿“端午安康”|环球新视野
- 假日消费快速升温 今日热门
- 快讯:【争当样板区 绘彩新荆楚】崇阳:大风“吹
- 镜像浏览器下载_镜像浏览器
- 杭州富春江水库今年首次13孔泄洪 天天信息
- 你有多久没有走亲戚了?这个端午节,快来新苗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