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您的位置:首页 >商业 > 正文

刘尚勇:艺术收藏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020-10-28 16:31:12 来源:华财网

书画收藏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呢?我在写此文之前,随便在网上搜索了一下,发现此类文章不少,什么收藏四忌呀,什么书画收藏应注意的十个问题呀,什么收藏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呀什么的,答案还真不少,有的确实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在这里,结合我自己的工作经验和拍卖场上、收藏市场上的风风雨雨,也结合许多藏家的经验教训,给大家总结出几条收藏书画艺术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我给它起了个吉祥数字,叫“368”,希望对大家的投资收藏有所帮助。什么是“368”呢?那就是“三条铁律”“六个禁忌”“八项注意”。

1.不凭所谓鉴定家的鉴定证书、画家亲属的鉴定语言作为收藏投资依据,这是第一条铁律

2.故事可以听,但不能因为故事而作为收藏投资依据,这是第二条铁律

所以我们购买书画作品时,千万不要听故事,否则没地方买后悔药。

3.没准备好一定不做,不懂的不做,不管对画家也好、流派也好、价格也好都要研究透彻了才动手,不能抱侥幸心理投资,这是第三条铁律

不懂的不做,这是做生意的一条铁律。这条铁律也可以放到书画艺术品收藏当中去。

书画艺术的投资收藏,是一个文化含量较高的投资活动,必须具备以下几个基础条件——艺术品鉴定、艺术品品位把握、艺术导向研究、投资前景预测、书画家潜在素质作品存世量研究、书画收藏市场情报信息的搜集整理应用诸方面,如果不懂这些,千万不要做,在旁边看看就成了,不要下场冲冲杀杀。当然,上面几个条件相当重要,但我们投资收藏,最后都要落实到具体画家身上,具体到画家个人。对此,我们必须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准备:

1.确定真实价位

在古董书画市场上,古董书画价格是很微妙的。销售的渠道不同,价格就大相径庭。艺术家本人的润格、画商的销售价、拍卖的落槌价和收藏者间的串货价都是大不相同的。以画商的销售价为例,“标价”与“售价”可能相差三四成或者一半;以拍卖的落槌价为例,真迹的落槌价和赝品的落槌价,投机者的“跟风价”和收藏者的“保留价”,炒作者在造势期的“拉升价”和弱市期的“护盘价”,也都是收藏者需要仔细分辨的。在收藏者准备购买书画的时候,最好综合参考艺术家本人的润格、画商的销售价、拍卖的落槌价和收藏者互相间的串货价。如果差价太大的话,千万不要轻易认为,其中差价有利可图,应该保持一点清醒,为何只有你发现了套利机会,而别人都视若无睹置若罔闻?还是这种价差只是表面现象,价差的背后很可能大有猫腻?

2.分辨真假名家

对于收藏者而言,书画名家之作自然是首选。但是,名家也分两种,一种是名副其实的名家,还有一种是徒有虚名的名家。从美术史的角度来看,真正的名家通常都需要百年以上的艺术检验和市场检验,才能确立其名家的地位。而在当今的古董书画市场上,徒有虚名的名家占了很大的比例。在选择名家的时候,收藏者尤其需要注意两类名家。一类是在文化部门、艺术院校、美术团体等机构中位高权重的名家。这类名家有部分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并非来自于其作品的艺术价值,而是来自于其社会地位和职位高低。另一类是被各大媒体宣传,各种头衔一大堆的名家。如果我们发现,艺术家知名度的提升几乎完全是近几年媒体宣传和活动推广的结果,那么,我们就有理由怀疑,连篇累牍的宣传和环环相扣的推广很可能是筹划已久的炒作行为。如果收藏者分辨不清媒体和评论家的胡乱吹捧,跟风购买这种坐上火箭而一炮走红的名家之作,很可能会因一时的糊涂而被深套其中后悔不已。

3.警惕书画“创新”

纵观美术史上的书画名家,例如齐白石、潘天寿、傅抱石、李可染,他们的成功大都是因为能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学古而不泥古”。然而,书画创新的前提是继承传统,没有深厚传统为基础的创新,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举例来说,曾经在书画创作中流行一时的撒盐法、揉纸法、滴水法、水冲法、喷涂法、印叶法、弹矾法、弹粉法、木纹拓印法、豆浆喷洒法等五花八门的创新技法,早就昙花一现,悄无声息了。此外,题材单一内容重复,仅在某方面略有新意的艺术家,例如冠以“鸡王”“兰王”“猴王”“牡丹王”之类虚衔的艺术家,也是收藏者应该敬而远之的。还有那些所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国际美术家协会主席之类的,对于此类名家,最好的方法是惹不起但可以躲得起。因为经验观察表明,很少有艺术家因为仅仅擅长某种题材的书画而跻身名家之列的。

不仅如此,这类只擅长某种题材的艺术家,其作品常常内容单一,自我重复,甚至是流水作业,批量生产。从某种意义上讲,与其称其为艺术品,不如称之为工艺品。对于诸如此类的所谓书画创新,收藏者最好都敬而远之,少碰为妙。对于具体画家个体而言,我们必须要做的就是上面三个方面的功课。

第一个禁忌:切忌根据拍卖会的最高成交纪录而决定购买价格,就是从画家本人处购买也要注意。书画拍卖会是书画市场的晴雨表,成交记录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市场的活跃程度。但我国书画拍卖的发展时间还不久,很多方面不够规范。就最高拍卖成交记录而言,存在一定水分。假拍的情况屡见不鲜,连一些被媒体炒得热火朝天以致暴出“天价”的书画,其中都有“不足与外人道”的奥秘。有的是经营者为了出手手中的产品付佣金而为手中作品而做的参考价;有的是经纪人或者画家为了推销手中的画家产品而作的;有的是拍卖机构为了活跃市场气氛而做的。本书后面所列的天价百虾图就属上面三种情况当中的一种。对我们普通收藏者来说,就要多一分心眼,不轻信,更不能完全以此判断收藏趋向和思路。

就是从画家中拿的也要注意。名家书画的定价不受国家物价部门的约束,基本都是画家以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的,根本不具客观性。书画家和书画市场漫天要价的现象非常普遍,所以在购买画家书画时,首先要了解行情,或请内行把关,以免上当。

第二个禁忌:切忌“跟风”购买。书画艺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由于这种商品的物化程度非常低,所以它的价值也就更多地显示出其独特的多层次组合。一幅具有收藏价值、升值潜力的作品,应该包括作品的审美价值、艺术趋向价值、艺术功力价值、艺术创造价值、社会功能价值、文化底蕴价值和作者社会知名度等一系列价格因素。中国书画家之多,以作品为赚钱商品的书画家之多,令美术圈子外的人听后惊诧不已。五湖四海画家来广东,没有一万也有几千,北漂的画家就更多了,几万画家闹京城,并不是天方夜谭。竞争的激烈,艺术创作的急躁与不思进取,对金钱的渴求,使现在许多书画家不注重作品质量,而一意渴求靠媒体的包装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以求尽可能快、尽可能多、尽可能高价位地抛售作品。画商、媒体为了自己的利益,联手炒作画家,借提高书画家的知名度来提高作品价格而获取利润,已成为书画经营者惯用的手法。所以,“知名度”已不能作为衡量书画家艺术品位、衡量书画艺术品真正价值的有效标准。“知名度”也最容易使刚刚进入书画收藏投资圈子的人受迷惑。经常有收藏界的朋友打电话问我:“认识×××吗?最近宣传得挺火的,介绍的好着呢,能不能买?”我只能说:“你必须自己看着真好真喜欢,才能花钱。其他的,别理他。”在书画收藏投资中,不跟风才能少上当,少上当才能获取可靠的投资回报。

第三个禁忌:切忌轻信掮客、托儿的“忽悠”。股市里,股民们对所谓的“股评”可谓爱恨交加。忍不住要听,且听得头头是道,觉得果真有理;一旦买了他们推荐的股票,却往往被“套牢”。书画市场也有类似的掮客和托儿。他们先进入书画市场,曾有“交学费买教训”的惨痛经历。当他们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后,便以行家的身份出现,一方面满足虚荣心,另一方面也寻找机会把“交学费”时买的假货、次货推销给刚入市场的新手。 一位藏界资深人士曾形象地说:书画收藏界有小学生、高中生、大学生、博士生。做小学生时,难免买些假画,付出很多学费,但不用怕,当你变成高中生、大学生时,自会有新来的小学生帮你付学费,损失都可以捞回来。因此,初入收藏的人或公司买入藏品时常会请“内行人”掌眼,但这也要先了解“行家”的为人。

除了以上的所谓小学生、博士生之外,书画艺术市场上也有真正的江湖骗子,他们是设局、下套什么都干,因此我们要提高警惕,严防上当。收藏市场就是一个大江大海,里面有珍珠,有奇珍异宝,也有死鱼烂虾,还有毒蛇毒药,我们一定要小心。

第四个禁忌:艺术品收藏还忌只进不出。前几年新闻报道过杭州一位老人收藏瓷器的遭遇。他是普通退休人员,迷上了瓷器收藏,以此作为保值增值的手段。多年来他只顾吃进,前后投入了几十万元。想出手时请行家一看,才发现全是假的。这个故事的最大教训当然是收藏者应该懂行,不能盲目购买。但我想这也说明了初学收藏者切忌只进不出,而应有进有出,活水循环。如果这位老人有进有出,早就可以发现自己缺乏眼光,早早刹车,避免更大的损失。有进有出还有助于调整藏品结构,优化藏品质量,减轻经济压力。

第五个禁忌:切忌“眼浅”。艺术收藏投资须作长期打算,才能获取丰厚回报。切忌只盯着眼前,只盯着那一点点儿短期效益。不要道听途说某某收藏了一幅张大千的真迹,转手赚了多少元云云,确有其事,但这种投机最好不要效仿,否则一不小心就会被高位套牢。要想获得藏品升值无限的长线效益,一是要瞪起眼往前看,二是要放开眼看世界,三是要眯起眼认真地研究作品。

第六个禁忌:“猎奇”。近几年风行的“书画长卷”,从几十米到百米越来越长,好像越长就越有价值。其原因还是投资者不明白收藏的价值规律,一味追求猎奇,而书画界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恰好迎合了这种猎奇。但这种“大行活”,想收回投资,很难。另外,许多所谓名家的大画,大部分都是赝品,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第一造假者造大的目的是为了骗更多的钱,所以造得越大越好,所以对其大无比、其长无比的画我们一定要千万小心。

书画收藏投资因为具有更多的风险与陷阱,所以,其投资策略也就要求更严谨、科学、明晰、有效。除了上面所述的以外,我们再总结八条注意事项,希望大家记住,这对你以后的收藏投资肯定有益。

1.选对市场,注意真假问题

中国的书画市场现在非常多,有画家直销的,有画廊经销的,也有拍卖行拍卖的。我们在入市之前,一定要对所要进入的市场及市场规则有所了解,否则吃了亏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就说拍卖行吧,全国经工商局注册的拍卖行有五六千家。广东省有六百多家,这些拍卖行,原来大部分是搞资产拍卖的,近几年由于资产拍卖的市场越来越萎缩,因此许多拍卖行的老板就来想分艺术品拍卖这杯羹。由于艺术品拍卖要求从业人员文化素质较高,许多拍卖行的人员包括老板原来与文化相距就很远的了,他们的目的就是为了赚两分钱花花,要求他们一时半刻恶补文化那是不可能的。因此他们介入艺术品拍卖要么是与艺术品经纪人和画廊合作,要么是租给部分作画的从业者,干收一份钱。这样拍卖机构就必然良莠不齐,我知道有的所谓拍卖纯粹就是一些假画贩子出货的地点,如果你不小心进入了那种市场,你就准备破产吧。

真假问题:书画市场赝品泛滥,购买名家书画时,应请行家掌眼,以防买来假货。刚入行时,最稳妥的办法是直接从书画家手中求购,或从有信誉的画廊处购买。从拍卖行购买也首先选择那些流传有序开门见山的拍品。

2.注意水平问题

书画艺术水平的高低是衡量其收藏价值的基本因素,名家之作也未必幅幅都是精品,如应酬之作、败笔之作便无法体现其应有的艺术水平,因而与精品的价值也大相径庭。记住“虚名不增值”。对书画收藏投资危害最大的,是媒体炒作的、继承名号的、知名度遗留的和靠年龄、资格熬出来的几种虚假知名度。只要收藏者能保持冷静与理智的心态,就很容易把“虚名”剔除。

3.注意要重个体,轻群体,记住“一鱼要三吃”

曾有报道,一位香港收藏界的朋友说:“我买了本《中南海收藏书画集》,按照那上面的名字收。中南海收藏什么,我就收藏什么。”一位收藏家苦思冥想想出了一条投资妙策:“按照中国书协、中国美协的会员名单,挨个儿收藏。”这种心态乍看似有道理,然而其实不对,中南海藏品也只是一部分具有珍藏价值和升值潜力,中国书协美协会员未必都是称职的书画家。有位美院资深教授、50年代的老美协会员,至今一幅四尺整纸的作品价格仍在四千元左右还是没有人要。所以,投资者千万不要看到美院老教授、美协理事主席副主席一级画家,就贸然掏腰包,一定要仔细研究个体,把个体从群体中分离出来研究。其次,你按照书协、美协的收,能有那么大的资金量吗?

4.注意品相问题

品相是指书画的“相貌”状况,这些都是影响书画价值的重要因素。如果购买古旧书画,更应注意品相。画的销售有的以“幅”为计价单位。有的以“平方尺”为计价单位。幅是指常规幅面,即尺寸不小于4尺3开。所以同一位名家的作品,幅面越大,其价值越高。如幅面小于4尺3开的小品,其价值就不能与常规幅面的书画相提并论。

5.注意代表作问题

所谓代表作主要是指书画家擅长项目,如齐白石画虾蟹、徐悲鸿画马、黄胄画驴、李可染画山水或牛等。对书家而言,有的以草书见长、有的以篆书见长……如果书画家的作品不是其擅长的项目,其价值即逊一筹。

6.注意画家鼎盛时期问题

每位书画家一生都有创作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书画作品,已经形成作者的风格,并能反映其应有的艺术功底和艺术水平。而书画家早年的临摹作品或成名前尚未形成个人风格的作品,以及晚年体弱多病气力不支之时的作品等,其价值显然不能与其鼎盛时期的作品等同看待。

7.注意题款与用印问题

有的名家书画有款无印或有印无款,或无印无款,或虽有款有印,但却是借盖他人闲章者,还有题上款者等等,因不能算作完善的作品,所以其价值便大打折扣。同样的作品,长题或题诗者比穷款者价值应高一些。在古旧书画中题上款者并不影响其价值。假如上款本身又是名人的话,反而更具价值。

8.注意质地问题和裱工问题

书画的质地是指作书作画所用的纸或绢,也称作“地子”。书画质地的质量、使用效果以及其寿命都是影响书画价值的因素。例如同一位名家的作品,质地是上好宣纸者,其价值应高于其他杂纸者。裱工问题:裱工是指书画裱件的装裱质量。有的书画裱件做工粗糙,或不平展,或残脱,或有折痕,或受湿受污等等。这些情况不但影响悬挂和欣赏,而且危及书画的寿命,也削弱了书画应有的价值。(文章来源:华财网)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关键词: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