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组成联合体闯市场订单生产 促农民增收
2019-08-23 10:16:24 来源:人民日报
上图:农民正在贾宋镇的一家现代农业园区摘西红柿。邱洪生摄 数据来源:农业农村部
上半年,对于河北省隆尧县固城镇小孟村瓜农来说,很不寻常。
甜瓜行情好,可7月初来了一场12级大风,刮倒了全村200多个大棚……
王聚明家的两个大棚受了灾,但他并没有愁眉苦脸,趁着灾后重建,他又扩种4棚甜瓜。“上半年挣了十来万,这次多亏合作社统一给上了保险,没啥大损失,我看准了,这订单种甜瓜能挣大钱!”王聚明底气十足地说。
这几年,小孟村推行“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500多户村民组织起来,种甜瓜致了富。
在邢台全市,120多万农民在合作社、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的带动下,“拴”在产业链,融入价值链,他们的经营方式发生了大的变化。
种什么?
联合体统一下订单,让优质麦变成了“黄金麦”
“有了订单,种啥不抓瞎!” 小孟村第一书记高志敏又高又黑,貌似“大老粗”,可谈起“种瓜经”却头头是道:甜瓜刚换了茬,这茬多种了点西州蜜、红冠等新品种,都是按百果园等连锁企业的订单育苗种瓜,新品种卖得俏。
“现在只管把瓜种好,太省心了!”赵聚江是村里第一批种甜瓜的,之前,他可没少受“种什么”的折磨。
“过去什么行情好,来年就种什么。”勤劳肯干的赵聚江种过粮食,不挣钱;种过水果和蔬菜,也没挣到什么钱。要说,种出来的蔬菜水果,品质不差,可拿到集市上一卖,发现满大街都是“大路货”,价格低得让他心头滴血:辣椒卖过3毛钱一斤,西瓜卖过5毛钱一斤……
种地不挣钱的局面,在2014年开始改变。那年,高志敏带领村民去山东等地考察,回来后在村里发展起了订单甜瓜。5年时间,小孟村成了远近有名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高志敏也“升级”为北方现代农业园区党总支书记,带着周边四个村一起发展甜瓜产业。“订单种瓜,心不累,能挣钱,好着咧!”赵聚江一脸轻松地说。
相比赵聚江,隆尧县隆肖家庭农场主王国云,享受到了“升级版”订单农业的好处。
“以前都是自己买种子种麦子,加入联合体后,统一种优质强筋麦,从播种那天起,就订好今麦郎这个买主了。公司还统一提供技术服务和加工服务,省心得很!今年每亩比普通小麦多打了100公斤,收购价每公斤还比市价高2毛钱。” 王国云所说的联合体,全称叫“冀南优质麦产业联合体”, 是由今麦郎集团牵头,联手隆尧、巨鹿、平乡等县120多家新型经营主体打造的。今麦郎每年加工小麦200来万吨,近年来推广种植优质强筋麦。优质强筋麦产量高、价格贵,成熟后麦株金黄,采访中,很多农民称它为“黄金麦”。
“优质粮就是好原料,麦田就是我们的第一车间。”今麦郎集团行政部经理林瑞骞介绍,2005年集团启动了“今麦郎优质麦工程”,率先在黑龙港流域推广优质强筋麦,但传统的订单合作比较松散。为形成更为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快速扩大规模,公司牵头打造了冀南优质麦产业联合体。联合体内,王国云这样的家庭农场订单种植,合作社提供社会化服务,今麦郎专注于深加工和销售,三者分工协作,通过契约关系结成“从麦场到卖场”的完整产业链。
隆尧县县长李建强介绍,联合体通过打造三产融合的产业链,较好解决了企业买好粮难、农民粮食卖好价难,以往低收益的传统种粮模式,逐步升级为收益更高、现代化程度更高的种植模式。在联合体的带动辐射下,今年全县“黄金麦”种植面积达40万亩。
怎么种?
一条龙社会化服务,一个新型职业农民种四五百亩地
364亩小麦纯收入4.94万元!这是南和县河郭乡梁牌村农民梁立峰今年麦季的分红。
梁立峰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种粮大户,而是新型职业农民。他如今在金沙河农作物种植合作社的闫里村基地种粮,“现在种地可是技术活,我的技术还有很大提升空间,要勤跟课堂上的老师学。”
基地种地还要上课?
合作社负责人李江坡说:“咱的合作社是国家级示范社,闫里村基地还是一所职业农民培训学校,这里的农民,白天在田间劳作,晚上进教室培训。”
“农民经过培训毕业后,才可以在合作社的基地种粮,我们也鼓励他们出去单干。”金沙河集团董事长魏海金说,新型职业农民流转土地单干,也能为集团提供更多的优质麦源,把学到的种粮技术、管理经验撒播到广大农村。
走进闫里村基地里,6000亩玉米绿波荡漾,据了解,这里平时主要由15个职业农民打理。“借助社会化服务,基地生产全程机械化,1个职业农民可以种四五百亩地,平均年收入超过10万元。”李江坡说,有了社会化服务,就能规模化、标准化种地,用工业化理念经营农业,这样更有“钱途”。
社会化服务在邢台农村已成气候。最近,南和县莹翌航空植保专业合作社的60多架无人机,几乎“倾巢而出”,为玉米打药,防治黏虫。
“无人机喷施,能把调配好的药剂精准喷到玉米叶面上,与人工打药比,节药20%、增效20%,1亩能省30元。”合作社理事长程建中介绍,目前合作社为600多个社员和3000多农户提供植保作业,服务耕地面积超30万亩。
说起无人机打药,闫里乡大郝村农民马路坤竖起了大拇指,“我家11亩玉米,以前人工打药,我需要从天亮忙到天黑,一架无人机10多分钟就能搞定。这一家一户种地,算是种到头了,还不如出去打三个月的工挣得多。”把地托管给莹翌合作社后,马路坤抽身打起了工,一年多了4万元收入。
“农村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就业,无论是通过流转适度规模经营,还是留守老人种自家的地,社会化服务都必不可少,发展空间还很大。”南和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白立克感叹。
在邢台,除了合作社等社会化服务组织,还有互助服务。
隆尧县莲子镇镇会瑞家庭农场主沈会彬,也是县里的家庭农场协会会长。“以前,像我这样的家庭农场都会自己购置农机设备,但使用率低。”沈会彬告诉记者,今年协会成立了托管服务中心,除了给农户提供托管服务,还在会员之间提供互助服务。
“自动巡航无人机,一架要9万多元,有了互助服务,就没必要每家都买了。而且,你帮我打药,我帮你机播,大家都划算。”祥农农业合作社理事长武军祥说。
怎么卖?
畅通渠道打响品牌,农产品卖得更好更远
“看着好好的西红柿,一斤只卖2毛钱,心痛,却找不到好办法。”回忆早些年的卖难,南和县郝桥镇万客来蔬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程学哲动情地说,销售是合作社的短板,很长一段时间,社员种的绿色蔬菜卖不上好价。
“最近,合作社的普通西红柿一斤卖4元,五彩番茄更是18元一斤。”程学哲高兴地告诉记者,“变化源自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两年,合作社引入近心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销售,注册商标,打出品牌,开拓渠道,卖难问题迎刃而解。公司法人魏如华介绍,公司收购合作社的蔬菜,价格普遍比市价高20%。
专业力量加盟,助力邢台成为京津冀的“菜篮子”“果盘子”,越来越多的农产品卖得更好,卖得更远。
河北宝信物流有限公司是家5A级物流企业,领衔组建宝信农产品城乡共配和宝信果蔬两家产业化联合体。公司采取“企业+基地+合作社+冷链中心+电子商务+农户”的经营模式,整合销售全市近百种农产品。“我们的销售模式压缩了中间环节,让利给农民,一般农产品收购价比市价能高10%,直接带动8万农户增收。”副总经理苗辉介绍,公司充分发挥冷链物流优势,让越来越多的邢台农产品,进入了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城市的知名商超市场。
“有了品牌,身价倍增。”隆尧隆尚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张京山说,去年公司为大葱注册了“尚竹香”品牌,电商平台售价达到每公斤3元,是往年的3倍,3000亩大葱增收近1000万元,同时带动周边1500多户农民增收。隆尧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现国说,通过育龙头、兴园区、强特色、创品牌,全县形成130多家龙头企业带动6万多农户的产业集群,越来越多的农民端起了品牌“金饭碗”。
来到邢台,你会发现,品牌农产品还真不少。隆尧县的“泽畔贡藕”,邢台县的“浆水苹果”,威县的“威梨”,一个个“邢字号”农业品牌,成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名片”。目前,邢台拥有13个涉农中国驰名商标,17个农产品地理标志。在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上,农业农村部推出“100个品牌农产品”,邢台的临城薄皮核桃和巨鹿金银花占得两席。
利益怎么联?
让农民成股东,分享产业链更多增值收益
越来越多的邢台农民组织起来,“拴”在产业链上,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超过七成。“但产业链各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有待加强,要让农户融入价值链,才能更多分享各环节的增值效益。”邢台市农业农村局调研员郭计欣坦言。
为了让农民多得实惠,隆尧县推行“折股量化”模式——财政资金注资入股龙头企业,每年5%的保底分红“折股量化”给以土地入股的农户。
“辣椒收购每斤比市价高两毛钱,我入股了3亩地,每亩每年还能多400元的保底分红,好着咧!”莲子镇镇白家寨村农民李俊书,和19户村民一起,成了辣椒全产业链龙头企业——旭日食品有限公司的股东。
折股量化,企业也欢迎。旭日食品公司负责人郝瑞生坦言:“农户入股后,每一环都跟自己的腰包有关系,责任心增强了,辣椒品质更有保证,企业更快拓展基地。”
在南和县,越来越多的农民融入龙头企业的产业链、价值链。
“田间麦子到筷子,三产融合好路子。收了麦子存厂子,行情好时结票子。”这是时下在南和县粮农中流行的一段顺口溜。为农民提供如此“甜头”的,是当地的“吃粮”大户金沙河集团,这个全国最大的挂面生产企业,每天让1.1万吨小麦变成挂面,身价翻番。
这中间的利润,越来越多的农民也参与进来分享。
“企业追求经济价值,也要追求社会价值,和农民、村集体结成利益共同体,才能更好发展。”魏海金深知这个道理,在粮源基地建设方面,公司积极推行“企业+村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股权联盟合作模式——农户以土地经营权入股,职业农民以劳动力和技术入股,合作社组织生产经营,企业负责粮食收购、加工、销售,利润按比例分成。其中,村“两委”每年获得每亩50元的协调服务费。目前,金沙河集团带动30个村6700多农户,每年户均增收2万元左右。
“我家6亩地入股企业后,不仅拿到流转费,还有二次分红,2017年每亩分了70元。”武庄村村民武计成满意地说,流转费定的是“双500”标准,每亩每年两季各500斤小麦加500斤玉米的售价,跟自己种收入差不多。
“对这样的合作,企业能稳定获得优质原粮,农民和村集体都能增加收入,大家都比较满意。”武庄村党支部书纪武玉海告诉记者,今年麦收后,村里剩下的耕地都成了金沙河的生产基地。“你看,这玉米丰收在望,乡亲们又能增收啰!”站在地头,武玉海一脸的喜悦。(记者 顾仲阳)
推荐内容
- 微纪录片|战!在“疫”线
- 更高水平全民健身 未来怎么升级?
- 万人说新疆 | 来自奇台黄面的“诱惑”
- 万人说新疆 | 冰球追梦少年吾拉哈提
- 专家解读 “3·21”东航飞行事故调查的方式范
- 群殴大象,带来灾荒,非洲“麻雀”泛滥成灾,15亿
- 今年前两个月物流运行平稳开局
- 产业布局更优 区域协同更强(经济新方位)
- 森林草原防火季 | 视频:杜绝森林火灾 保护绿色家园
- 五部门印发通知部署做好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工作
- 全球最大电池容量纯电池动力船“长江三峡1”交付
- “疫”刻不放松 检测送船头
- 铜陵市海事中心筑牢战“疫”水上长城
- “线上+线下”,泰州港航全力护航春耕物资水上运输
- 百年糊涂品牌营销成功出圈,江小白这回有对手了
- 多地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春季农业生产 持续保障农
- 【图解】防疫保供稳物价 各地聚力“惠民生”
- 光影军校丨记录不一样的热血青春
- 全国铁路4月8日实行新的列车运行图
- 两部门公告:对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
- 海通策略:A股退市逐步常态化
- 金山办公去年净利10.41亿 股价自去年6月高点下
- 最强企业家德比:曹德旺侧身,“玻璃大王”花落李
- 中国人寿:去年净利润509.21亿元同比增长1%
- 国盾互联八仙金花茯茶.助推振兴乡村打造共同富裕
- 京东居家睡眠节智能床垫成交额同比增长414% 床
- 国家卫健委:昨日新增本土确诊病例1301例
- 宜信财富:践行社会责任,推动美好生活
- 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布《关于对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免
- 21年研发投入超8亿元之后,BOSS直聘22年春季DAU峰
- 平安银行海口分行因信贷融资相关费用问题被通报,
- 看!这是2022年北极海冰的最大值,真的变化很大
- 恕我直言:均价破8算什么?海珠还会继续涨!
- “学神”童哲,没能撑住万门大学
- 黄峥离任372天之后,陈磊手里的拼多多成了烂摊子?
- 一人,两狗,骑三轮流浪4年,被嘲弱智的他凭什么
- 宋雨琦的长相真不比她性格差
- 美市尾盘多头突然加速猛攻金价快速上涨 全日涨
- 凯特一天比一天美啊!穿裹身蕾丝裙出席阅兵礼,可
- 曹德旺输了,福建人没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