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您的位置:首页 >原创 > 正文

大学教授给中学生上课 不谈专业谈寻求科学与艺术的重逢

2023-03-29 15:11:37 来源:杭州网

3月28日晚上,杭州外国语学校二号楼报告厅“炸裂”了——浙江工商大学党委书记郁建兴到杭外做一场讲座,主题是“寻求科学与艺术的重逢”。


(资料图)

郁建兴,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省特级专家,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万人计划“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作为国内研究公共管理领域的专家,他为什么要做这一堂与专业无关的讲座呢?郁建兴说,希望通过这样的一堂课,给学生们启发,让他们探到“文明之光”。

从ChatGPT谈科学与艺术就在身边

作为杭州外国语学校第十届文化节讲座教授,郁建兴开场就是近期的热门话题:ChatGPT!有意思的是,他把自己当成“媒人”,带大家用这项新科技与文学写作进行了一次“重逢”。

他说,ChatGPT创作的演讲稿有开头、有结语,有首先、其次、最后的顺畅逻辑,也有定义分析和个别举例,不仅能助力迅速打开写作者思路,还能随时随地展开“头脑风暴”。看似完美的展开实则是给平庸的观点穿了华服,但这是不是意味着在当前的发展条件下,科学与艺术已经重逢?带着疑问,这场讲座从寻访什么是科学正式开始。

他用一张张网络也搜不到的图片,讲了好多有趣的故事。

除了“物质的起源是什么”“黎曼猜想是真的吗”“地球上有多少物种”等科学家始终追问的问题,还有为什么我们会坠入爱河?人类有一天会不得不离开地球吗?人类为什么会对猫狗如此着迷?郁建兴的手指在空中画了个圈,坐在对面的学生们,身子不由自主地往前倾了倾,大家来了兴趣。

郁建兴又从2022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讲到2022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他告诉在场的学生,科技于社会,数字时代下出现了数据规模、汇聚范围和算法算力等三个层面的根本性变革,正在重塑人类社会全新形态,重塑教育新形态;科技于教育,则让人类突破很多过去难以逾越的边界,让人类可以走得更远、飞得更高、算得更快、看得更准;科技于人类文明,科学精神是人类文明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包括求是精神、实证精神、探索精神、理性精神等诸多方面,从而帮助人类发现科学之美,进而爱上科学。

当今世界,数字技术已成为关键变量,郁建兴把数字技术的革命性发展与应用堪当黑格尔的“壮丽日出”。他表示,我们正在经历着一场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方位、革命性的变革,大家都是这一变革的见证者、参与者和受益者,而在座的同学们将会是未来破题、答题、解题的主力军。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什么是艺术?在郁建兴看来,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艺术是不可定义的,但即使艺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但它依旧是人工的产品,是为满足人的精神需求而生产出的精神产品。

为了更具体地表述,他引用了艺术大师黄永玉先生的说法:电灯,过去是蜡烛,发展到今天有电灯;过去骑毛驴赶考,现在坐飞机,大家肯定不会说今天的画比唐朝的画进步。所以,科学追求创新,艺术却不能以创新为目标。艺术只有优劣,没有新旧。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认为如今的艺术落后于科技,但二者实际上并不能用这个单一的方式来作比较。换句话说,艺术无所谓进步,只能称繁荣和丰富;但科学是一种进步,并且在不停地进步。

科学与艺术相辅相成让世界充满想象力

对于科学和艺术来说,它们属于不同的文化范畴,各自有着不同的关注、不同的灵感。科学家们与公式、实验打交道,追求理性的成果,而艺术家们追求的却是展现情感、表现美的表达。

“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艺术可以尽情发挥”,所以这是泾渭分明的两条路?显然将二者的内涵浅化了。科学和艺术正式成为两个门类距今大约两三百年。郁建兴介绍,科学与艺术由于探求的领域不同,一个是自然的、物性的,一个是社会的、灵性的,本身就存在根本差异。当科学前进的时候,实际是在改善人们的生活;当艺术繁荣的时候,则是在引领人们的精神。在现代科技萌芽的年代,将科学与艺术集于一身的伟大人物并不鲜见。

“我们经常会好奇,达芬奇怎么会同时精通数学、生物学、物理学、天文学、美术等20多个领域,但在当时很多技艺本就归属同一门类,而且机械之艺希望能够上升到自由之艺。”郁建兴说,为了把人物画得更写实,达芬奇自觉向医学靠拢,花10年时间研究了人体的基本构造,描绘了一幅“人体结构图”,这幅画被看作是西方“人体结构图”的开山之作,填补了西方医学界长期以来没有精确的人体结构图的空白。此外,他还留下了5000多页关于工程、航空器、液压机械设备的草稿,爱因斯坦曾对达芬奇评价,如果他的科研成果能在当时顺利发表的话,西方的科技文明至少可以提前半个世纪。

科技时代可能伤害人性,也可能形成新道德新文化。总体来说,科学不足以面对整个人生。说到这里,郁建兴放慢了语速:科学技术在进步,人的情感生活、态度等领域却没有相应地catch up,于是导致人类社会的道德、情感、艺术在走下坡路。“这与人类艺术、人文精神失落是有巨大关系的。因此,实现科学与包括艺术在内的人文的契合、均衡,就成为了我们的目标。”虽然它们沿着不同道路走来,但终极目标都是齐心协力推动人类文明发展。

比如科技为艺术赋能,以其理性的思维方式和理论方法促进艺术家的艺术观念和艺术方法的革新,就像达盖尔发明的摄影技术使“印象派”得以诞生,才有了我们所熟知的《印象·日出》《星月之夜》《向日葵》等名画;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也促进新的艺术种类和艺术形式的形成,就像若科学家没有发现矿物和油料,那我们可能就看不到现在极为流行的油画,而是易碎的蛋彩画了。当前的数字艺术就更是如此。

郁建兴说,很多人可能不了解,至今在游戏圈和影视圈普遍使用的前沿科技3D捕捉系统其实是导演卡梅隆为拍摄《阿凡达》而新开发的一项技术,这个可实时观看3D拍摄效果的技术,为3D技术带来了历史性的突破。正如卡梅隆自己所讲的,“我有技术狂人的一面,但也能很有感情地讲故事”。这便是艺术点亮科技最好的诠释!

“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明白,在人类文明史中,被保留下来并成为人类文明支柱的,正是艺术作品和科学知识。艺术无功利之用,乃是最高的无用之用。”郁建兴认为,人工智能时代,机器还不能替代大脑,但可以增强大脑。能力互补式的“人+机”将是未来世界的主流。他勉励在场的学生:“走在优秀乃至卓越的大路上,积极探索和思考艺术与科学的关系是这个时代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重要课题,科学与艺术将是中国青年最为重要的营养,也将成就一个贡献国家、实现自我的美好人生。”

新闻+ 学生在讲座后提了哪些问题

提问:科学与艺术很像一个硬币的两面,我想问,到底是艺术指导科学,还是科学引领艺术?

郁建兴:科学与艺术到底谁高谁低呢?艺术审美给科学以启迪,但艺术同样需要站在科学的肩膀上。科技赋能艺术,艺术点亮科技。总的说来,科技与艺术乃至更为广阔的人文,都是“人的科学”,我们一起去寻求马克思所设想的“一种科学”,即科学与艺术、人文融合的到来!

提问:科学与艺术都很深奥,我能理解科学是脚踏实地,艺术是仰望星空吗?

郁建兴:你这个问题很好,关注到它们的关联性。艺术是对未知世界的全新描述,它是一个具有前瞻性、创造性以及前沿性的工作。科学是进步性的,是一步步实现的一种过程和手段。但是,科学同样需要前瞻性,那就是预想假设,这是科学进步的源头。科学与艺术都需要既脚踏实地,又仰望星空。

提问:科学家进阶成为大神,需要修炼“神功秘籍”吗?

郁建兴:科学家之所以能够成功,靠的是科研的专注力,还有心存善念、坚守为人类福祉的决心。爱因斯坦的著名质能方程式E=mc2成为制造原子弹的理论依据。但是,爱因斯坦毕生致力于和平事业。他曾给罗斯福写信,极力反对使用原子弹。他还与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联合发表了反对核战争和呼吁世界和平的《爱因斯坦——罗素宣言》。科学是把双刃剑,只有实现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融合,它才能为人类谋福利,使人类远离“科技的灾难”。

关键词: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