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您的位置:首页 >滚动 > 正文

甘做冻土高原路上的一株“小草”

2021-11-28 10:31:21 来源:中国水运报

汪双杰,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正高级工程师。作为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高寒道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高原冻土国家野外站负责人,他扎根青藏高原,在冻土区公路建设养护一线工作38年,针对新建公路冻土融沉防控和在役公路冻土病害处治两大世界级技术难题,持续开展理论、技术研究及工程实践,其成果广泛应用于多年冻土地区公路、铁路、机场、国防工程等重大项目,是我国公路冻土领域带头人,冻土高速公路技术的开拓者。

在高寒雪域里绽放青春

1983年7月,汪双杰从西安公路学院毕业,分配到交通部第一公路勘察设计院工作,担任技术员。刚报到没几天,便由单位选派,奔赴喀喇昆仑山,为一条通往全军最高的边防哨所——海拔5380米的神仙湾哨所的边防公路开展勘察设计工作,并为数千施工子弟兵担任技术支持。

“这条公路海拔高度在4700米左右,存在多年冻土,这让我认识了高原环境。对工程技术人员来讲,缺氧环境下那种艰苦的状态,你如果不去亲身经历是体会不到的。”在历经近一周的漫长跋涉后,汪双杰才到达工地现场。而在这次出差期间,他远在安徽老家的母亲患病离世,等他接到电报时,已是一个多月后。面对大雪封山前必须打通道路的军令,汪双杰只有强忍悲痛,擦干眼泪,一直坚守岗位。

这是他第一次现场接受“两路精神”的洗礼,也正是从此时,他开始了与冻土科研难题的持续较量。

工作几年后,许多与汪双杰同期分配到西藏的大学生都受不了这里的艰苦条件,纷纷申请调离,当组织问起他的想法时,得到的答案却是:“我不走!我就是要在高原上干出一番事业!”经过几年的历练洗礼,“顽强拼搏、甘当路石”成了汪双杰的座右铭,做一株高原路上的“小草”已经成了他的信念,这株“小草”扎根在这片冻土高原之中,一干就是近40年。

于高原冻土间开疆扩土

我国以青藏高原集中连片分布为主体的多年冻土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2.5%,交通基础设施以公路为主,公路建设关系到国防安全、边疆稳定,进藏高速公路建设更是国家战略急需。沥青路面吸热、储热,高速公路路基中心聚热,带来与散热型砂石公路和道砟铁路截然不同的盆地型热融界面形态,导致冻土地基融沉,诱发路基变形,有的地方达到45厘米以上,严重影响高速公路正常运行。融沉防控是保证公路路基稳定的根本难题。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单位每次承接西藏公路勘察设计项目,汪双杰都主动争取前往,这期间跑遍了进出西藏的条条国道。

他带领团队开展系统研究,并取得系列创新成果。他们创建了新建高速公路冻土融沉防控理论、方法与技术,突破了制约多年冻土区高速公路建设的瓶颈。创立了公路冻土工程尺度效应理论、创建了公路冻土融沉防控能量平衡设计方法、研发了路基能量导阻调复合互馈融沉防控技术,解决了冻土融沉的“卡脖子”难题。

与此同时,汪双杰和他的团队还依托重大工程持续研究与应用实践,创新病害处治系列技术,研发了公路冻土病害分级预警技术、沥青公路病害分类处治决策技术,创新了公路冻土病害处治与抗裂性能提升技术,主编了第一部公路冻土国家和行业标准,出版了第一部公路冻土工程处治养护专著,并获“三个一百”创新奖。前国际冻土协会主席程国栋院士认为,汪双杰的研究成果解决了认识和控制公路冻土病害的问题。他的成果已经应用于青藏铁路、漠河机场、格拉油管、中巴公路以及青藏、新藏、青康等进藏国道主干线。

让“两路精神”薪火相传

“苦能锻炼人,也能考验人。搞冻土研究,咱就必须先过吃苦这一关。”这是汪双杰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我们第一任的组长就是因为常年野外风餐露宿,胃出了问题,很早就离世了;我们第二任组长,也是因为高原缺氧,呼吸道心肺出现问题,离开了。我们第二代的杰出代表,也是我的同事还不到55岁就去世了。”艰苦的工作条件不仅带来生理上的巨大考验,也令团队成员间的分别更加频繁。作为新一代冻土研究领军人物,汪双杰心中深感责任重大。此外,面对老一辈冻土研究专家陆续退休,新一代研究人员还没有跟上,冻土研究可能出现青黄不接的窘境,汪双杰觉得不但自己要坚守,更要培养一批人才。

2000年,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对西部交通事业发展给予了很大支持。以汪双杰为代表的冻土研究人员,迎来了施展拳脚的机遇。

现在,各种硬件设施条件和人员能力水平与几十年前相比,已经取得了极大的进步。汪双杰和他的团队已准备好迎接新的挑战。所有的名誉和光环早已淹没在汪双杰每天的忙碌当中,对他来说,自己所做的一切都为心中的梦想——时刻为京藏高速格尔木至拉萨段准备着。“为西藏的社会经济发展贡献交通力量,也让我们的科技成果在支撑国家战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汪双杰斗志昂扬。

关键词: 冻土 高原 路上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