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您的位置:首页 >滚动 > 正文

知行合一马乔一,国之重器守护者! ——记中国船级社上海分社系统指导验船师马乔一

2021-11-29 12:01:41 来源:中国水运报

马乔一,中国船级社上海分社船舶建造和海工检验处验船师,船舶工程硕士,教授级高工,业界公认的船舶检验“技术大拿”。继获得“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2019年感动交通人物”荣誉称号之后,他于近日又荣获了“全国交通建设工匠”的荣誉称号。

从业28年来,马乔一作为中国船级社系统指导验船师,始终坚守在船舶现场检验的第一线,已累计完成数百艘船舶的建造检验和数千艘船舶的营运检验。面对我国造船行业日新月异的各类“顶尖”船型,以突出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不断挑战现场船舶检验的关键技术,解决多项重大技术业务难题,创造了我国验船史的多个“第一”“首次”,见证了我国造船史上的一个又一个里程碑时刻,为建造“国之重器”贡献了积极力量。

追寻纯粹的匠心

“每一项节点性检验之后,我都会在船厂报验单上签下自己的名字。这几道熟悉的笔画背后是我庄重的承诺。”马乔一深知,一个又一个签字的背后,意味着对船舶整个生命周期的安全负责。

1993年,从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工程专业毕业的马乔一,带着一名理工男的船舶梦,成为中国船级社上海分社验船师中光荣的一员。

东海造船厂、沪东造船厂、外高桥造船厂、江南造船厂……马乔一的足迹遍布上海的中国船舶集团大型造船厂。

近20年,他坚守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江南造船),见证并亲历了我国从“造船大国”向着“造船强国”的迈进。

“江南长兴重工(后合并至江南造船)2007年搬到长兴岛的第一艘船,就是我检验的。那是一艘5100TEU(标准箱)的集装箱船,在当时来说是相当先进、相当大型的船舶。”马乔一回忆起过去的“峥嵘”岁月。

那时36岁的他,作为中国船级社的十佳验船师,带着几个大学刚毕业的徒弟,承担了这个艰巨的任务。

2007年,中国造船业还在低谷期徘徊。江南造船一直致力于新船型的开发与建造,这是船厂技术能力和领先实力的显著体现,但新船型产品的开发,尤其是首制船的建造过程往往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比如生产图纸中与审批图纸存在不一致,在铁已成舟的状态下再去返工,将给船厂、船东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安全隐患。

“任何错误或者是不一致的地方,我都用红笔圈起来,然后进行再次确认。”马乔一主动作为,利用休息时间,每天下班之后,在现场办公室逐一核对审批图纸和现场施工图纸,并且经常加班至晚上。经核对和沟通,他发现了钢板材质误用、厚度减薄、结构节点错误等与审批图纸不符的严重缺陷,并向船厂及时提出整改或者替代方案,避免了船厂完工后大面积返工的不利后果,为船厂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作为首家进入江南造船的船级社,马乔一“一炮打响”,树立了中国船级社的良好声誉和技术权威性。

开工、建造、分段、合拢、交船……验船师完成相关检验并签发合格证书,是守护造船质量安全生命线的重要一环。

每一次检查、每一个环节、每一道工序,马乔一都会科学制定检验计划,严谨开展检验工作,努力排查安全隐患。

铁屑和焊花不断飞溅,空气中弥漫着电焊烟雾,巨大的噪音不绝于耳……冬天要经得住刺骨海风的“撕扯”,夏天要挺得住机舱50摄氏度高温的“烘烤”。

在这样恶劣的工作环境下,检验船舶主机凹坑处双层底时,马乔一作为现场验船师,还必须从只有脸盆大的“人孔”中爬进去,猫着腰拿着手电筒,认真查看每一块钢板、每一条焊缝,确保检查没有遗漏。

他严谨的工匠精神,也得到了丰厚的回报。此批次建造的5100TEU(标准箱)系列船共12艘,作为当时世界最大尺度巴拿马极限型集装箱船,营运至今未出现任何与检验相关的结构性缺陷,赢得了船东船厂的尊重。

其后,马乔一带领团队,在江南造船多次创造“辉煌战绩”。先后了完成世界上主尺度最大、载箱量最大的21000TEU(标准箱)超大型集装箱船,世界首制双向破冰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世界最大吨位静音科考船“东方红3”,世界最先进的独立C型液货舱小型LNG(液化天然气)运输船,世界最大吨位万吨海监船,我国最先进科考航天测量船“远望7”号,世界最大尺度5100TEU(标准箱)巴拿马极限型集装箱船,我国首制国际航16000GT客滚船,我国首制最大舱容83000m3超大型气体运输船A型液货舱液货船等多艘次高技术和高附加值船舶检验工作。

攀登技术的高峰

“要做,就要做到最好。中国船级社一直以来坚持技术立社,我们不仅有信心、有底气,更要有实力去承担各种类型的船舶检验工作。”这是马乔一的座右铭,也是他的行动准则。

首次、首制、超大、最大、最新、最高、最先进……每一艘“首制”船型就是一系列新技术的探索与挑战,每一次“最先进”检验就可能产生一批新的船检规范与标准。

近年来,我国船舶新类型和新技术日新月异。马乔一承担的大多是高技术、高附加值的船舶建造检验,每一艘船的种类、设计、结构和用途都有所不同。需要不断累积经验,更新自身知识库,才能胜任这份工作。

工作后,马乔一为了做好验船师工作,更加如饥似渴地学习,分别于1999年、2002年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和上海海事大学的船舶工程硕士。

技术钻研是枯燥的,一本本法规规范的数据公式、名词描述晦涩、乏味。寻常“门外汉”看5分钟就容易犯困,可是马乔一空闲时一看就是一整天。晚上,还把这些“大部头”当作床头书读得津津有味。

2016年,马乔一承担6艘21000TEU集装箱船建造检验任务,这是世界最大最新的超大型集装箱船。

过去万箱级以上的集装箱船检验业务都被国外船级社垄断。为了把握这难得的历史机遇,高质量完成船检任务,那段时间,马乔一总是早早地来到船厂办公室,仔细翻阅当天报验的项目图纸和审图意见,反复同项目组成员沟通检验重点,确保建造质量和进程。

检查焊缝,是验船师众多检验项目中的重要环节。仅这一个环节工作量就大得不可想象。一艘21000TEU(标准箱)集装箱船,需要6万多吨钢材,焊接成400多个船体分段,焊缝有成千上万条。每条焊缝,都需要验船师进行3遍焊接检验。

“每一条焊缝,都要制作一张对应的验证试板!”

面对超大型装箱船超厚板对接焊缝检测的难点,马乔一反复思索,指导船厂与无损检测公司通过软件进行模拟分析、检测设计。并在验证试板上逐一进行方案测试、设计调整。焊缝有多少条,验证试板就有多少个,将最佳检测设计应用于现场实际的焊缝检测。

以实践提升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通过此次联合检测工艺的全过程参与和认可,马乔一在核心期刊上独著发表了《超厚板对接焊缝PAUT和TOFD联合检测方法研究以及在巨型箱船上的应用》。该研究处于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地位,推动中国船级社超大型集装箱船检验能力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马乔一就是这样“知行合一”,一步一个脚印攀登着船检实践与知识的“天梯”。他的专业水平也得到了江南造船的一致公认。

“船厂和设计院新造船型有什么技术问题,只要找到他就能得到最佳解决方案。他巡回检验,多次提前发现船舶建造施工的各种问题,避免船舶安全隐患和我厂重大返工损失。每年,马乔一还会就更新的船检规范与标准,为我们厂组织免费的专业培训……”江南造船品质保证部杨文炳的好评热情洋溢。

“十多年来,我们船厂上上下下,不论领导干部、研究院专家、现场施工技术人员,都十分敬佩他的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全都亲切地尊称马乔一为‘马老’”。

一声“马老”,是对马乔一专业水平的尊重,也是对中国船级社船检实力的认可,能在“中国顶尖造船企业”获得如此殊荣十分来之不易。

逐梦深蓝的追求

“风暴突袭、天寒地冻,南极的天越发寒冷,贴冰观测、钻孔取冰,你的心愈加热诚。雪山隔不住双手,风浪阻不住前行。身之所在是至南,心之所向是祖国。‘雪龙2’号为科考开路,你为‘雪龙2’号奋然破冰!”这是“2019感动交通十大年度人物”组委会给马乔一的致敬词。

马乔一与雪龙号系列破冰船有着“难解之缘”。2014年初,“雪龙”执行第30次南极科考时遇险,马乔一作为专家第一时间制定措施,成功协助“雪龙”号在南极脱困。2019年,他参与中国第36次南极科考团牵头完成“雪龙2”号破冰船的首次破冰试验。

2019年11月22日,“雪龙2”号协同“雪龙”号共同出征南极,本次南极考察意义非凡,是我国首次专业的破冰试验。为保障试验有序进行,国家自然资源部极地研究中心专门邀请了负责“雪龙2”号建造检验的项目经理马乔一,参加了中国第36次南极科考团队。

“刚接到邀请时,我既兴奋又紧张。兴奋是因为我将有机会亲眼见证‘双龙探极’的历史性时刻,而紧张是因为我将负责本次破冰试验的执行,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马乔一表示。

南极除了严寒之外,还被称为地球上的“风库”,是世界上风力最强和风量最大的地区。“雪龙2”号穿越两个“风球”的间隙,驶入普里兹湾海域,到达中山站附近时,已经临近夏季,为“白色大陆”增添了一抹热情的红色。

南极恶劣的天气,让马乔一担心破冰试验能否顺利完成。冰区破冰试验不仅对验船师有很高的要求,对冰区试验条件也有严格要求。

趁着天气晴朗,作为验收组组长的马乔一和国内外破冰试验小组成员,抓紧时间讨论形成试验大纲和人员分工。

夏季是南极最温暖的季节,一道道冰裂隙和附近隐藏的海豹洞,让冰面工作难度不断增加,如不慎掉入冰裂缝,很难有生还的可能。

此时的马乔一却像“拼命三郎”,忘记了危险,忘记了严寒,穿着笨重的橙色极地工作服,在破冰区域钻孔测厚测温、取冰块进行冰强度试验。常常与企鹅和海豹相伴,每天冰上作业超过16小时。

破冰试航正一步步迈向成功,一场猝不及防的风暴却打乱了原本的计划。11月24日傍晚,船外,狂风夹杂着冰雪铺天盖地滚来,像一股飞奔而来的洪流。

房舱内,马乔一望着窗外,才放下的心又提了起来,这场风暴到底要持续多久,会不会对附近的冰面造成影响……

幸运的是,正式破冰前南极奇迹般的迎来了放晴。马乔一又抢着对冰面附近和水下船体、推进器进行状况评估,这些都需要近观检验。临近船舶的破碎海冰区域,危险系数更高,稍有不慎就容易掉入破冰船与厚重的冰层之间。

国家的利益胜过一切!为了把握最好的观察时间,马乔一忘我工作,在冰面上一趴就是十几分钟,通过水下摄像机第一时间观察推进器和船体情况。

首向破冰、破冰测速、尾向破冰……11月26日13点48分,破冰试验终于在南极中山站附近普里兹湾陆缘冰正式开始,确定经纬度、开船、破冰测速——漫长的三个半小时后,“雪龙2”号破冰试验最终顺利完成。

团队欢呼庆祝!击掌相拥!马乔一多天来悬着的一颗心总算放下了。在这次考察任务中,马乔一和队员们不但验证了“雪龙2”号的破冰能力,更填补了我国破冰试验程序的空白,助推建立我国破冰试验的各项标准和程序,为我国极地之路的探索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

搭建沟通的桥梁

“世界上最远的路莫过于自己的双脚,最高的山莫过于自己的心灵。将纯粹为了把事情做好的愿望,化作了一个个脚印,翻越了心灵的高山,也成就着自己的梦想。”这是马乔一非常喜欢的一句话,他也常常以此鼓励自己身边的人。

2021年1月25日,马乔一匠心工作室举行了揭牌仪式。应上海分社邀请,江南造船总经理黄文飞与上海分社总经理孟令毅共同为工作室揭牌。

马乔一匠心工作室,10名团队中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人,高级工程师9人,团队专业技术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层次高、年纪轻、有活力”。

“匠心匠人,走向深蓝”是工作室的主题,这个以蓝色基调为主的工作室在江南造船和上海分社各有1个办公室,团队中有马乔一朝夕相伴的同事,也有精心培训的徒弟。

“师傅是工作室的金字招牌,是我们和船厂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徒弟胡晓俊从2008年就跟随着师傅,现在已经是高级工程师。

“他引领了这个行业发展,推动了整个行业标准的提升。”验船师王依犇非常荣幸能成为工作室的一员。

“马老师不是单纯照搬照抄现有的规范标准进行检验,而是根据新船型、新技术、新要求,对行业规范和标准进行推动和提升。比如新型焊接技术或低温钢的使用,他做的课题形成了新的检验规范与行业规则,这是最令我们敬佩的地方,也是最值得学习的地方。”

多年来,马乔一先后完成了《超厚板对接焊缝PAUT和TOFD联合检测方法研究以及在巨型箱船上的应用》《C型独立液货舱LNG运输船建造检验指南》《超大型气体运输船(VLGC)建造检验指南》《集装箱船营运检验指南》等数十项指导性文件的编写与发布,形成了中国船级社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的检验标准,全面提升了中国船级社建造检验能力,填补了相关技术的空白,打破了国际专业技术垄断。

2016年,因在中国船舶工业集团“30000立方米C型液舱双燃料电力推进LNG船自主设计与建造”项目中的突出贡献,马乔一荣获了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18年,他参与的项目“万吨级海警船研制”,荣获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国家工信部国防科工委“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以创新船舶检验方式、深化船舶检验理论、提高船舶检验技能、培养船舶检验人才为创建目标。”中国船级社上海分社建造海工与崇明检验处处长梁海鹏介绍。马乔一匠心工作室,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推进船检与船方在业务上共同发展。以技术创新发展为着力点,开展培训交流促进技术共同进步和人才培养。重点研究各型科考船、大型集装箱船、大型液化气船检验等高精尖船型关键技术。

以匠心守护“国之重器”有这样一群“知行合一”的船检人,在马乔一的带领与感召下,执着于船检实践、船检研究,着力提升中国船级社技术水平,高效优质服务船厂船东。为我国的造船强国之梦、交通强国之梦,无私奉献,忘我工作,执着前行,一干就是一辈子。

关键词: 守护者 分社 上海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