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您的位置:首页 >滚动 > 正文

十年磨一剑,砺得梅花香——锦州港“工匠技师”马良

2021-12-02 15:02:00 来源:中国水运网

“在10月15日举行的2021年度‘锦港杯’锦州市职业技能大赛上,我们港的马良获得了钳工组冠军。”11月18日,锦州港维修中心负责人高兴的向记者介绍,“马良是锦州港港口保障中心机修科的维修班长,作为港口钳工中的佼佼者,多次被评为‘技术标兵’,2017、2018连续两年获得‘锦港工匠’称号,2019年还获得了锦州港‘工匠技师’称号。”

“和风细雨练不出真本领,‘工匠’秘笈就是一扳子一扳子干。”这是马良对同事经常说的话。

沉下心苦练技能

2004年,时年24岁的马良,来到了锦州港。刚到港口,所有的设备设施都是马良此前没见过的,更别说对设备进行维修了,一切都要从头学起。

“由于港口设备复杂多样且专业性强,我们维修工人必须成为‘万能工种’才能适应要求。作为一名钳工,我努力使自己掌握钳、车、铣、焊、磨等技术,并致力做好、做精、做强。”马良说,“我刚来到港里时,对很多维修技术都不太懂。工作任务一完成,我就拿起锉刀开始练习制作门机的一些小配件。练锉是一件非常枯燥的差事,但是我依然坚持着,直到我所制作的配件达到装配要求。”

三伏酷热,他身穿厚重的救生服,深入码头底部,进行护舷保养、维修;三九严寒,他攀登门机、岸桥之上,完成大件抢修……“马良的技术,就在这一扳一钳中练成了,也获得了足够多的经验。”同一科室的谷大勇告诉记者。

2011年5月的一天,马良刚刚来到工作岗位就被告知,“锦港七号”拖轮突发故障,经过排查发现,拖轮前端的锚链机减速箱内部齿轮折断,主、副轴出现不同程度弯曲,为保障港口生产顺畅进行,需对设备马上进行抢修。作为港口钳工中的“尖兵”,维修队安排马良参与抢修。

到了现场,马良才感觉到了此次维修任务的复杂和棘手,锚链机减速箱内部部件全为外国进口,面对简易图纸,先不谈如何维修,就连拆装都“无从下手”。通过与港内几位维修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们一起摸索,马良和同事们顺利拆下了减速箱,但最难的关口还等着他们。主副轴需要更换,但港口没有配件,这意味着他们要尽快自己制作出主副轴,且精度和同轴度必须在正负0.01毫米之内。

面对如此高的工艺精度要求,马良也觉得有些困难,但拖轮等着作业,只能往前冲。他反复测量、打磨,一点点不断精进,经过数十次调试后,终于制作出了符合要求的轴承。“锦港七号”拖轮被成功修复,并顺利投入生产。自此以后,再面对相同故障时,马良可以“手到擒来”,不仅大幅压缩了设备维修时间,更为港口节省了大笔配件采购费用。

多年来的“精雕细琢”,马良逐渐磨练出了“人刀合一”的精湛功力,他也日渐被认可。如今,他已成为轮机长们多次“钦点”的参修人员之一。

立足岗位勇创新

凭着勤思善钻的探索精神、吃苦耐劳的实干作风,马良成为锦州港赵迎创新工作室中的核心成员。

近年来,锦州港集装箱业务成为港口吞吐量攀升的重要支柱。随着集装箱吞吐量的逐年提升,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在装卸生产及倒运等作业环节中出现了箱体向两侧凸出等变形问题,不仅影响集装箱箱体外观形象,还严重影响箱体的运输安全。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研发制作出箱体矫正设备。当时正逢岁末年初,港口不仅生产繁忙,还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维修人员不能像以往一样赶赴他港“取经”学习,一切都需要自主探索。

马良通过和创新工作室成员之间的反复测量、商讨,历经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失败、再尝试,终于研发出“集装箱箱体变形矫正设备”。该设备采用冷矫正工作原理,由托架、外龙门架、内支撑架和内外胎具及辅助工具组成。箱体变形处在内外胎具上的外力作用下发生塑性变形而完成矫正,较大提高箱体的整体强度。该项目的研发,填补了锦州港集装箱箱体矫正的空白。经测算,待项目投产后可实现降本增效每年数十万元,该项目还获得了2020年锦州港创新项目评审一等奖。

倾囊相授传帮带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作为青年员工的老班长,我也会主动肩负起技术传承的责任,将多年来积累的经验和方法倾囊相授,让年轻人尽快适应角色,胜任岗位职责要求。”马良说。

维修工作脏、苦、累,一把扳手、满身油渍,夏天一身汗,冬天浑身霜,很多刚出校门的大学生可能一时适应不了这样的环境、吃不了这样的辛苦,这时候最容易出现“掉队”的倾向。而此时,老师傅的一句点拨、一句关爱、一次手把手的教导,都会让他们摒下放弃的心态,锦州港维修中心的青年维修员工,很快都能独当一面,这也是马良最欣慰的地方。

维修工张旗是马良带过的众多徒弟之一,为了让他在岗位上快速成长,马良精心设置学习教程,让他从最基础的箱体拆卸、零件制作、设备安装等学起。有任何环节不懂,马良都会答疑解惑,直到他能掌握其中的要领。经过师傅的耐心传授,张旗不到两年就胜任了现在的维修岗位,并成为科室内的核心成员之一。

“记得刚从学校毕业踏入工作岗位时,我连拧螺丝的方向和力度都掌握不好,是师傅毫无保留的耐心教我,让我从‘一张白纸’逐渐成长为岗位标兵,很幸运我没有因为学艺不精而‘掉队’,反而掌握了足以安身立命的技术。”张旗由衷的说。

“我的很多徒弟们现在都已在岗位上独当一面,并在许多技能大赛上崭露头角,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马良看来,亲手带出的这些徒弟们才是是自己最大的技术价值。

不仅如此,借助锦州港创新工作室平台,近5年来,马良多次以“工匠”身份,为港口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指导和创新经验分享,使基层职工深受启发,技术和创新能力均得到提升。

“我是在锦州港成长起来的技术工人,是锦州港“识才、育才、用才、励才”的企业人才培养精神始终激励着我,成为我提升技能的不竭动力。未来,我一定会履职尽责,传承“工匠精神”,高标准要求自己,不断向更高技术领域攀登。”马良鉴定的说。

关键词: 锦州 马良 工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