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您的位置:首页 >滚动 > 正文

技术“后浪”迎来“高光时刻”

2022-02-18 19:24:09 来源:中国水运网

入冬的清晨,寒意阵阵,王金绪吃过早饭,骑上他的小电驴,一路向汉江边驶去。大约10分钟后,他抵达现场办公的集装箱,利索地穿上反光背心,套上肩带式救生衣,别好对讲机,转开旋钮,“吱吱吱”的信号声从听筒中传出,一天的工作就此开启。

这里是拥有华中地区首条内河沉管隧道的襄阳东西轴线项目现场,高峰时期,每天有超过1300名建设者忙碌在项目部下辖的5个工区,王金绪是水上工区的主任工程师。

2月17日,襄阳东西轴线最后一节沉管隧道安装完成,在安装现场,王金绪难掩激动之情:“从设计建造到安装完成真的太不容易了,无论是技术创新,还是施工现场攻坚克难,可以说我们都是在创造历史!感觉这一刻,不仅是我,也是我们所有项目建设者的‘高光时刻’!”

项目一线的青春力量

王金绪的母校长江科学院是隶属于长江委的科研机构,每年限招研究生30名,他选择的岩土专业爆破方向接受的是导师一对一的培养。2018年,临近毕业,同学大都选择了设计院,王金绪却有自己的心之向往,“比起做设计,我更喜欢待在现场,在现场有种潜到水底的踏实感。”

“上学时,我的数理化不赖,对地形地貌、河流水文这类地理数据也很感兴趣,所以本科我选了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读研时选了岩土。”在他看来,入职“中国建桥梦之队”中交二航局也是遵循人生轨迹的决定。

彼时,起步于“水”,壮大于“桥”的中交二航局,正式确立了“打造高品质建筑业一体化服务商”的发展定位,并在紧密协同中交集团战略,实施“三主多元”产品战略中,成功赢得了建造华中地区首条内河沉管隧道的入场券。

如果抛开曾参与港珠澳大桥岛隧项目沉管预制的经历,这几乎是中交二航局在沉管隧道工程领域的“首秀”,如何打好品牌第一枪,“技术先行,以技术保安全、保质量、保创优”成为共识。

为此,中交二航局第一时间成立技术专家组,全面统筹各方技术资源,由主力军五分公司调派精兵强将,组成“战斗前线”,技术中心派出水工部一半人员赴“前线”支援,武港院下辖十几家公司为其现场提供专业服务,此外,20名2018届新员工吹响“集结号”,为项目一线注入青春血液,王金绪便是其中一员。

凡事都要多想一步

“东西轴线项目工程体量大、技术难点多、有效工期短,传统管理方式难以达成建设目标要求。”项目部执行经理兼总工孙晓伟说,项目部决定采用总部——工区分级管理模式,由总部统筹资源配置,并通过扁平化管理,将一级指令传递到各工区。而且,为深剖工程重难点问题,开展技术攻关与科技创新,解决施工中的“拦路虎”,孙晓伟创新工作室也应运而生。

王金绪所在的工程技术部主要负责大型专项施工方案编制与理论计算,他清楚地记得,东汊干坞超深止水帷幕首槽开挖时,他已着手准备沉管浮运安装专项施工方案和创新课题立项。

但王金绪的工作首站并不在图表公式里。当时东汊工区启动降水试验,36口降水井,每两个小时要测一次水深,工区经理徐彬彬带着他在内的15名技术人员白天黑夜两班倒,“现场有两个集装箱,我们在地面铺上油毡布,睡一排,定好闹钟,到点就去测。”

东西轴线项目所在的鱼梁洲属砂卵石强透水地层,基坑开挖时降水难度巨大。通过降水试验可以充分掌握该区域水文地质特征,明确渗透系数,但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些参数,指导优化深基坑止水形式和降水措施,保障基坑开挖的安全性?通宵达旦的辛苦并未阻碍王金绪思考这个问题,他想到了利用数值模型进行反演,并最终形成论文——《临江砂卵石地层井群降水试验及数值反演研究》,为基坑降水设计方案提供了参考。“每做一件事情,都要有自己的思考,形成自己的东西,这是我迈出的第一步。”王金绪说。

与项目共同成长

在王金绪的记忆里,从他参加上岗培训时起,项目上各式各样的技术培训就从未断过,“从项目技术主管到公司技术专家都给我们讲过课,三年下来,得有上百次。”常态化培训之外,项目部每季度都会结合现场情况对技术管理人员进行统一考试。

项目部还在每个办公室、会议室都设置了白板,营造交流讨论的氛围。大家白天看图纸、查资料、写方案、去现场,将重要事项记在白板上,到了晚上则会聚在一起开展“头脑风暴”,在白板上留下思维的痕迹,“每个人的知识结构、做事风格、经验能力都不一样,在这样的思想碰撞中,很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王金绪告诉记者。

这场“赋能”之旅也让王金绪得以一边从各方汲取养分,一边摸索专项方案的编制路径。一本多达165页的方案书前前后后修改了近三十稿,细节的微调更是数不胜数,“期间会有挫败感,也会因为改动的内容得到了认可,觉得没白干。”就在这反复修改的过程中,王金绪的思路不断清晰,汇报方案时也变得更有底气,“心情虽然有点像坐过山车,但让我编写方案的能力得到很大提升,这就是成长的过程吧。”

练就独当一面的真本事

2019年5月,正在船上协调现场作业的王金绪接到师父冯先导的电话,“你去监造整平船吧,有问题打电话。”

整平船是用于沉管卵石垫层铺设施工的重要装备,早在项目确立采用先铺法进行沉管隧道基础施工时,中交二航局就决定针对工程特点,自主研发建造高精度抛石整平船,以满足施工水域通航要求,保证基床整平的精度与效率。

如今,整平船已完成前期研发,王金绪的任务就是确保它由图纸变为现实。

“我当时心里真没底,倒不是担心一个人去,而是担心船舶机械这块不懂,还要作为船东代表协调各方关系,把控质量和进度,不知道自己行不行。”令王金绪庆幸的是,技术中心装备部总工华晓涛与他同期抵达镇江的船厂,用三天时间带他熟悉图纸,了解船体构造,明确船机方面的质量进度要求,为他快速进入工作角色增强了信心。

“理顺工作思路后,我每天都会做日报发到群里,孙晓伟总工还跟我说,‘有把握的事,就不要怕拍板’。”

因而,当整平船上的一个旋转马达发生故障,需返回上海的维修基地处理时,王金绪在寄修和派工程师返厂维修间做出了他认为正确的决定,“寄修需要一周时间,工程师带回去路途并不远,还能直接与厂方沟通,会更有效率。”最终马达维修节省了一半时间,保证了总体进度的可控性。

“你现在再问我整平船上的东西,我都能讲给你听。”当了整整三个月“船长”,王金绪不仅对船舶机械有了深入了解,更锻炼了独当一面的工作能力。当圆满完成任务,获颁项目部劳动竞赛“一等功”时,他笑称:“好像迎来了人生‘高光时刻’!”

关键词: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