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您的位置:首页 >滚动 > 正文

我们交通人|试验检测专业技术人员:把脉品质工程 筑牢百年根基

2022-03-16 17:34:57 来源:中国水运网

他们与钢筋水泥相伴,用一串串精密的数据为一座座高桥缝合铸魂;他们与实验试剂为盟,样品在药水中的化学反应让每一段检测都有据可依;他们双手紧握检测仪器,急匆匆的脚印踏在每一个白昼与黑夜里……他们就是试验检测专业技术人员。

铿锵玫瑰 闪耀南粤

张宝兰

浩瀚的伶仃洋上,连接香港、珠海、澳门三地的港珠澳大桥,是世界最长跨海大桥,被誉为桥梁界的“珠穆朗玛峰”,“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它伟岸雄姿的背后是无数建设者们的坚守执着,作为建设团队中为数不多的女性,港珠澳大桥岛隧项目工程沉管预制厂试验室主任张宝兰在伶仃洋上为之奋斗了整整7年。

零丁洋里叹零丁。2011年4月29日,张宝兰被派往港珠澳大桥参与沉管混凝土试验室项目的搭建工作。为了做好港珠澳大桥沉管预制相关试验工作,从事科研工作二十多年的张宝兰平生第一次把试验室建立在工地上。试验室建在伶仃洋桂山牛头岛,远离陆地一片荒芜,张宝兰成为荒岛上的拓荒牛。

仅3个月时间,她就在荒无人烟的牛头岛上主持建立了与世界最大的沉管预制厂相匹配的试验室。张宝兰和她的团队在用坏5台搅拌机,从每次20升混凝土的试验,到800立方米足尺模型试验,消耗了1700多立方米混凝土后终于得到不开裂的混凝土“超级配方”,为打破隧道“漏水”常态打下坚实基础。

质量是工程建设的永恒主题,是工程的生命。基础设施建造过程中的每种材料、各种制品、多道工序、整体质量,都需要试验检测的质量把关。大桥的建设需要用到大量的沉管,而决定沉管质量的是混凝土的配合比,这个配合比是一个世界级难题。混凝土的质量对港珠澳大桥的抗灾能力与使用寿命至关重要。

“混凝土配合比不仅仅是计算,最终是要靠‘打’出来的。”张宝兰带领团队一起进行室内试验,反复配比,反复搅拌。海量的实验让张宝兰在7年里圆满完成了33节沉管和一个最终接头的混凝土浇筑任务,创造了沉管不裂、滴水不漏的世界奇迹。

“我和许多检测人一样,每次经过珠海,我会向着港珠澳大桥那个方向望过去,好像我这辈子的研究就是为了等着这么一个项目。”择一事终一生,哪有不爱红装的姑娘,当心中的那份坚守真正展示在眼前,那便是张宝兰最美的盛装。

桥梁医生 科技“问诊”

张宇峰

金陵城里,每一条街巷都枕着一湾清河,每一湾清河都倚着一座石桥。苏交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首席工程师张宇峰就是在这样的水乡里长大。

2002年,张宇峰从东南大学博士毕业进入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苏交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致力于桥梁施工控制、无损检测、健康监测与状态评估等科研与技术工作,并开创了该院施工控制和健康监测两大技术方向,可谓是“桥梁医生”。

很多人对张宇峰的职业都感到很好奇,听说过给人看病,却从没听过给“桥”看病。

面对疑惑,张宇峰这样解释:“结构健康监测技术类似于人体的神经感知系统,通过桥上主要部位布设的传感器采集信息,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传回后方计算机,再由分析软件辅助专业人员做出技术判断。利用结构健康监测系统,有助于提高突发性损伤和异常事件的发现速度,使累积性损伤的发展趋势推演成为可能,可实现对隐蔽部位的观察,并有助于验证设计和指导今后类似桥梁的设计,为桥梁的安全与健康保驾护航。”

为了及时准确地知道桥梁的健康状态,张宇峰带领团队给桥梁装上了“神经系统”。利用这套类似“神经系统”的传感器可以及早发现桥梁一些大的问题,也可以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持续跟踪观测。在此基础上,张宇峰不断进行提高完善构建了一套成熟的桥梁健康监测体系并应用于包括13座长江大桥在内的70余座大桥,且在特殊事件安全报警及指导科学养护维修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相关成果在2013年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7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目前南京所有跨江大桥都已安装这套“神经系统”。

作为在役长大桥梁安全与健康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宇峰始终坚守着“耐得住,沉得下,择一事,终一生”的初心,为桥梁倾注着所有的热情,为之安全保驾护航。他始终坚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团队的建设是企业创新发展的基石,大力发展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聚焦行业技术难题,将进一步为行业、国家的科技进步提供有力的支撑。”

试验检测人员

现阶段,我国交通运输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期,试验检测专业技术人员从事交通运输工程质量把关、隐患排查和安全检测等工作,是保障公共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关建岗位,专业性、技术性要求高,为我国制造业质量控制提供重要技术支撑。试验检测工作不仅是琐碎繁重的力气活,更是复杂精密的脑力工作,在控制工程质量、降低工程成本的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 专业技术人员 试验检测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