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您的位置:首页 >金融 > 正文

民营小微融资是否会突围?

2019-05-09 13:47:36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当下,民营和小微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既面临难得的机遇,又遇到各种困难和制约因素。如何为这部分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是政府、监管部门、银行机构及民营企业自身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金融应当发挥怎样的作用?在经济增速放缓、企业风险增大的情况下,如何寻求共生共荣发展,构建风险与收益平衡的可持续机制,是银行等金融机构正在探索的,也是其发挥逆周期调整作用的题中应有之义。

近日,《金融时报》记者跟随银保监会深入走访了江苏、浙江、福建三省,对监管部门、银行、企业进行采访,全面了解企业融资生态以及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本报今起推出“凝心聚力 共筑民营小微高质量发展”专题报道,敬请关注。

3年时间里开车跑了7万多公里,是泰隆银行一名信贷员走过的“小微”路。

5个工作日,是苏州银行搭建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所需要的平均审批速度。

30亿元,是宁德银行业给予新能源产业链基本建设提供的项目贷款。

去年以来,内外环境因素导致一些民营企业陷入困局,其中,融资难融资贵被称为发展中的“三座大山”之一。而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更是由来已久,在全世界范围,探索与讨论一直不断。

银行业如何做到量增价降?如何保持可持续的支持?在扶持民营小微企业的政策相继落地后,银行机构也动作频频。多方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总结与反思。

在4月25日召开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银保监会副主席祝树民披露,2019年一季度新发放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为6.87%,比2018年全年的7.39%降低0.52个百分点。其中,五大行一季度新发放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为4.76%,较去年四季度下降0.13个百分点。

必须承认的是,无论是民营企业还是小微企业,这些相对弱势的群体在发展中依然面临不少障碍,而这些障碍也不仅仅存在于金融领域。民营和小微企业的成长,仍需诸多领域综合发力。

摸索产品与风控多元化

产品是信贷的直接表现,风控是信贷的主要核心。

记者在江苏、浙江、福建三省调研中发现,绝大多数金融机构都在创新信贷产品,匹配不同特征企业的需求。兴业银行泉州分行行长王良杰介绍,该行对民企支持和服务首先做到机制上有保障,比如在考核上倾斜,在授信规模上从总行到分行都有优惠;同时,设计不同产品来适应不同民营企业的需求,原来有税收贷、碳排放权抵押贷款、无还本续贷,最近又在推进银保合作以及投贷联动业务、技改基金贷款。

王良杰表示:“我们去年做了2000万元左右的投贷联动业务,通过引进外部资金直接入股企业,与贷款形成不同的影响;技改基金贷款方面,由于有政府贴息,企业实际拿到手的利率是3%,远低于市场利率,而且最长可以贷4年。”

不仅小微企业,大型企业同样需要量身定制的金融服务。作为福建民营经济的代表——宁德时代自成立以来就获得了当地银行业的全力支持,服务范围涵盖票据业务、并购贷款、投贷联动、供应链金融等多方面。目前,工行宁德分行牵头20家成员银行组建了联合授信委员会,给予宁德时代联合授信额度达1000亿元。

更加多元的信贷方式,也决定了银行要摸索更多元的风控模式。

华夏银行常州分行行长鲍蕾认为,从控制风险的角度入手创新信贷产品,是破解小微融资难题关键所在。在她看来,企业融资之后产生的风险,很多是由于资金没有按照申请贷款时的用途来使用,无法做到专款专用。如果能通过完善线上服务体系,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优化业务模式,就能更好地提升对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的业态链、场景化服务水平。

鲍蕾坦言,从2009年到2013年,经历了小微业务大发展,也经历了由此带来的困扰——不良率的大爆发。“此轮对小微企业的支持,银行必须加强精细化管理,关注风控,反思当年症结所在。另外,也要在不良处置上加大力度。”

如何嵌入更好的风控?在农行泉州分行为九牧集团提供的“互联网+供应链”融资案例中,银行依托核心企业——九牧ERP系统的历史交易数据,对上下游贸易关系稳定、履约记录良好的中小微客户集群,提供短期融资服务,达到“以一带多”。目前,该行已为九牧集团商圈客户总体授信额度1.5亿元,首批商圈纳入59户,授信金额近1.0亿元。

另外,还有不少地区提供“信保贷”产品。例如,台州市政府与台州市信用保证基金运行中心对接,在风险分担方面,按照信保基金80%、银行20%的比例承担。同样,在苏州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上,政府、银行、保险按照65%、20%、15%的比例来承担风险。苏州银行董事长王兰凤透露,在上线33家银行中,该行“抢单”量排在第一位,通过“信保贷”分散风险,银行承担的不良率仅有4‰。

中期流动资金贷款解决“匹配”难题

突破原有障碍,创新定是必不可少。“大胆尝试,小心推广”,这是一位监管人士所形容的“创新”。

在众多探索中,值得一提的是中期流动资金贷款的运用。

银行发放的多为1年期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对于民营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企业来说,短期流动贷款无法完全匹配其生产经营周期和回款周期,容易造成“短贷长用”“频繁转贷”等现象,既不利于稳定企业的长期投资信心,还容易引发资金链紧张甚至断裂等流动性风险。

记者在调研中发现,部分银行已开始为企业提供3年期的流动资金贷款服务。临海农商行副行长洪权表示,“短贷长用”不利于企业家制定中长期计划,也推高了资金成本。该行于3月推出“小微长贷通”企业中期流动资金贷款系列产品,科学匹配贷款期限和企业生产经营周期,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目前,该行已为280家企业提供了2亿元的3年期中期流动资金贷款。

黄岩农商行则借助农发行在支持小微企业方面的政策红利,持续加大转贷款力度,满足其中长期流动资金需求。据介绍,该行转贷款小微企业平均年化利率在6.5%左右,较一般小微企业平均年化利率下降近2个百分点,按照全年5亿元转贷款额度及小微企业转贷占比,将为小微企业减少成本500万元左右。

台州银保监分局党委书记曹光群强调,发放中期流动资金贷款必须严格审核,一年到期审核一次,不是“一放了之、一贷了之”。他透露,目前浙江辖内正在研究“两内嵌一循环”的中期流动资金贷款服务模式,即中期贷款内嵌年审制服务模式、中期授信内嵌预审制服务模式和循环式中期流动资金贷款服务模式。银行建立企业白名单,明确企业准入标准,扩大中期流动资金贷款覆盖面。

事实上,此前浙江银保监局就发文督促银行提高中期流动资金贷款比例和覆盖面,探索上述“两内嵌一循环”的模式。浙江银保监局党委书记、局长包祖明表示,要求银行机构提升授信准入、审批决策、贷后管理等方面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在业务准入上把好第一道关,合理测算企业中期流动资金需求,把没有真实需求、可能挪用信贷资金的企业坚决拦在外面。

夯实增信手段

必须承认的是,银行服务小微企业一直存在信息、信用“瓶颈”,传统授信模式下要求的财务信息很难为小微企业精准“画像”,而辅助增信的抵押和担保更是拉长了融资链条,推高了融资成本。

利用多元化增信手段能够减轻对抵押担保的过度依赖。坚持审核第一还款来源,这是监管近几年鼓励的,也是银行在尝试的。

此前,有不少银行尝试把知识产权、订单充足等作为授信重要因素考虑,减降担保、评估等其他费用,尤其对科创型企业,这种模式较为成熟。但更多的企业信息依旧被需要。

“银行对小微企业的担忧主要源于信息不对称。”鲍蕾说。

对此,浙江义乌梦娜集团董事长宗谷音也坦言,银行不放款有时候不简单是银行的问题,民营企业大多存在公司治理不规范等沉疴。在这种情况下,公司数据是否真实透明,的确很难说。

那么,如何保证数据的真实及完整,“解锁”银行之忧?

2015年年底,苏州银行在市委、市政府的指导及委托下开始构建苏州综合金融服务平台,融合了财税、征信等企业信息,实现了银政企在线对接功能,批量服务小微企业。仅苏州一地,该平台累计为企业解决了37615项、金额约5830亿元的融资需求。2000多家企业获得了约128亿元的“首贷”资金,大量小微企业享受到了金融“活水”的浇灌。

这一模式也被验证为可复制。据了解,在江苏省政府的支持下,苏州银行承建了省级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并在泰州、扬州、无锡等地建设当地平台,目前省平台、泰州市产融服务平台、扬州政税银服务平台、无锡综合金融服务平台运行情况良好。在全国范围内,长春、海南等地也应用了平台技术,提升了相关区域金融服务水平。

与苏州类似,台州市也搭建了金融服务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作为平台参与者之一,洪权告诉记者,这个2014年就试点上线的平台目前涵盖了几乎全方面的数据,并已经推出三期,临海农商行一直积极参与其中。“现在银行都可以申请进入这个金融服务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并在平台上发布金融产品,同时企业可以在平台上发布融资需求,由平台进行供需撮合。”

融资成本下降态势显现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切实使中小微企业融资紧张状况有明显改善,综合融资成本必须有明显降低,其中,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要增长30%以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也强调,让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在去年的基础上再降低1个百分点。

工商银行台州分行党委副书记张仕乾坦言,实际上目前小微企业享受到的利率比一般中大型企业都便宜,各大行均在加大力度落实对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增速和融资成本的要求。

数据显示,截至一季度末,五大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接近2万亿元,贷款增速较年初增长16.85%,完成年初制定信贷计划的55.31%。

在“头雁”带动下,中小银行感受到了明显的压力。

“去年就明显发现,大银行利率压低之后,优质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贷款开始流向他们。”鲍蕾告诉记者。

而对这一连锁反应,监管也有所关注到。包祖明曾表示,在大银行利率下调的过程中,利率传导机制发挥了“鲶鱼效应”,会对中小银行造成一定影响,这是正常市场化的现象。

在采访调研中,一位中小银行负责人表示,在这种压力下,他们自身业务更加下沉,与大银行形成一定差异化错位竞争。“户数实际上在增加。”一位城商行行长告诉记者,流失的部分大多数是抵押类贷款,属于银行之间的同质化竞争,当然大银行在资金上会更有优势。但“流进来”的则是各家银行依靠创新产品吸引的客户。台州银行市场总监王伟文持类似观点:“当前大银行利率下行,城商行则可以提供差异化的金融服务,例如大银行要抵押,我们则更多采取信用贷款的方式来获得议价空间。另一个角度看,中小银行提供小微企业更可持续的、专业的服务。”

此外,市场的另一个关注点在于,对民营和小微企业的支持是否会有悖于市场化原则。

对此,银保监会普惠金融部主任李均锋在近日国新办召开的发布会上回应称,不鼓励金融机构把小微企业贷款利率降到基准利率之下,要以“保本微利”维持商业可持续性。目前来看,国有大型银行一季度发放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是4.76%,最低的一家是4.45%,相较基准利率略有上浮,市场传言“有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低于基准利率”的现象并未出现。

调研中不少银行负责人也认为,为企业贷款的确需要考量市场化。有一位国有大行分支行负责人举例称,民企和小微企业也有打分体系,不会因为指标的压力去降低风控标准,只是在降费利率会下调,会更关注这部分群体。“作为银行来讲,收益要覆盖风险,这是基本的原则。但同时要在价格水平上给中小微企业减轻负担。”上述负责人说。

各方挑战犹存

虽已有成绩,但健全“敢贷、愿贷、能贷”的机制,仍是持久战。

浙江织彩科技有限公司法人代表李在闹告诉记者,小微企业普遍抗风险能力较差,经不起断贷、抽贷的“折腾”。因此,稳定的金融产品和持续的融资供给很重要。“对于亲力亲为做产品开发的小微企业来说,如果今年贷而明年不贷,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伤害。”

当然,企业的发展问题不只是融资的问题,融资也不只是银行贷款的问题。比起过去常常借鉴的“扫街”模式,以及当下各家银行都在尝试的各类技术手段,更加难以复制的是公平竞争、稳定健康的发展环境。

在采访中,九牧集团副董事长林四南就建议,政府能够加快改善企业的营商环境,包括打击假冒伪劣、保护知识产权、落实改革等。“目前还有很多没有做到位的,需要为企业发展营造一个更公平的环境。要以增强微观主体活力为重点推动相关改革走深走实,这样,我们的企业才能有精力去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专做精做深。改善营商环境大于出台单项政策。”另外,他也谈到,在企业税负方面,制定政策的相关人员可能没有测算企业的综合税率。“目前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占我们公司销售额比例超过1%。所以,我认为不管费也好税也好,制定政策时一定要综合考虑企业负担,就是要看综合税费占企业销售额的比重是多少,而不是仅仅看一项费用的负担是多重。”

在经历众多企业的纾困、帮扶后,金华银保监分局党委委员徐佶表示:“企业转型是必须的,否则一时的纾困也并不够。”在她看来,民营企业很大的问题是公私不分,这是影响“最后一公里”落地的重要原因。在对不少企业的财务进行审计时会发现,个人资金与企业资金之间存在相互挪用现象,致使其财务真实性在授信审批时遭到质疑。

有银行人士强调,必须看到,企业遇到的一些困难本质上是自身的困难,例如,经营或者转型、过剩产能,这些都不是能靠等待融资来解决的。另外,也有小微企业对自己的能力过高估计,盲目借贷。有银行人士提醒:“要让企业意识到,不能不计成本去借款,形成过度融资的问题,这会推高企业负债,致使新一轮无序扩张。”

编者按

当下,民营和小微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既面临难得的机遇,又遇到各种困难和制约因素。如何为这部分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是政府、监管部门、银行机构及民营企业自身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金融应当发挥怎样的作用?在经济增速放缓、企业风险增大的情况下,如何寻求共生共荣发展,构建风险与收益平衡的可持续机制,是银行等金融机构正在探索的,也是其发挥逆周期调整作用的题中应有之义。

近日,《金融时报》记者跟随银保监会深入走访了江苏、浙江、福建三省,对监管部门、银行、企业进行采访,全面了解企业融资生态以及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本报今起推出“凝心聚力 共筑民营小微高质量发展”专题报道,敬请关注。

3年时间里开车跑了7万多公里,是泰隆银行一名信贷员走过的“小微”路。

5个工作日,是苏州银行搭建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所需要的平均审批速度。

30亿元,是宁德银行业给予新能源产业链基本建设提供的项目贷款。

去年以来,内外环境因素导致一些民营企业陷入困局,其中,融资难融资贵被称为发展中的“三座大山”之一。而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更是由来已久,在全世界范围,探索与讨论一直不断。

银行业如何做到量增价降?如何保持可持续的支持?在扶持民营小微企业的政策相继落地后,银行机构也动作频频。多方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总结与反思。

在4月25日召开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银保监会副主席祝树民披露,2019年一季度新发放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为6.87%,比2018年全年的7.39%降低0.52个百分点。其中,五大行一季度新发放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为4.76%,较去年四季度下降0.13个百分点。

必须承认的是,无论是民营企业还是小微企业,这些相对弱势的群体在发展中依然面临不少障碍,而这些障碍也不仅仅存在于金融领域。民营和小微企业的成长,仍需诸多领域综合发力。

摸索产品与风控多元化

产品是信贷的直接表现,风控是信贷的主要核心。

记者在江苏、浙江、福建三省调研中发现,绝大多数金融机构都在创新信贷产品,匹配不同特征企业的需求。兴业银行泉州分行行长王良杰介绍,该行对民企支持和服务首先做到机制上有保障,比如在考核上倾斜,在授信规模上从总行到分行都有优惠;同时,设计不同产品来适应不同民营企业的需求,原来有税收贷、碳排放权抵押贷款、无还本续贷,最近又在推进银保合作以及投贷联动业务、技改基金贷款。

王良杰表示:“我们去年做了2000万元左右的投贷联动业务,通过引进外部资金直接入股企业,与贷款形成不同的影响;技改基金贷款方面,由于有政府贴息,企业实际拿到手的利率是3%,远低于市场利率,而且最长可以贷4年。”

不仅小微企业,大型企业同样需要量身定制的金融服务。作为福建民营经济的代表——宁德时代自成立以来就获得了当地银行业的全力支持,服务范围涵盖票据业务、并购贷款、投贷联动、供应链金融等多方面。目前,工行宁德分行牵头20家成员银行组建了联合授信委员会,给予宁德时代联合授信额度达1000亿元。

更加多元的信贷方式,也决定了银行要摸索更多元的风控模式。

华夏银行常州分行行长鲍蕾认为,从控制风险的角度入手创新信贷产品,是破解小微融资难题关键所在。在她看来,企业融资之后产生的风险,很多是由于资金没有按照申请贷款时的用途来使用,无法做到专款专用。如果能通过完善线上服务体系,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优化业务模式,就能更好地提升对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的业态链、场景化服务水平。

鲍蕾坦言,从2009年到2013年,经历了小微业务大发展,也经历了由此带来的困扰——不良率的大爆发。“此轮对小微企业的支持,银行必须加强精细化管理,关注风控,反思当年症结所在。另外,也要在不良处置上加大力度。”

如何嵌入更好的风控?在农行泉州分行为九牧集团提供的“互联网+供应链”融资案例中,银行依托核心企业——九牧ERP系统的历史交易数据,对上下游贸易关系稳定、履约记录良好的中小微客户集群,提供短期融资服务,达到“以一带多”。目前,该行已为九牧集团商圈客户总体授信额度1.5亿元,首批商圈纳入59户,授信金额近1.0亿元。

另外,还有不少地区提供“信保贷”产品。例如,台州市政府与台州市信用保证基金运行中心对接,在风险分担方面,按照信保基金80%、银行20%的比例承担。同样,在苏州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上,政府、银行、保险按照65%、20%、15%的比例来承担风险。苏州银行董事长王兰凤透露,在上线33家银行中,该行“抢单”量排在第一位,通过“信保贷”分散风险,银行承担的不良率仅有4‰。

中期流动资金贷款解决“匹配”难题

突破原有障碍,创新定是必不可少。“大胆尝试,小心推广”,这是一位监管人士所形容的“创新”。

在众多探索中,值得一提的是中期流动资金贷款的运用。

银行发放的多为1年期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对于民营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企业来说,短期流动贷款无法完全匹配其生产经营周期和回款周期,容易造成“短贷长用”“频繁转贷”等现象,既不利于稳定企业的长期投资信心,还容易引发资金链紧张甚至断裂等流动性风险。

记者在调研中发现,部分银行已开始为企业提供3年期的流动资金贷款服务。临海农商行副行长洪权表示,“短贷长用”不利于企业家制定中长期计划,也推高了资金成本。该行于3月推出“小微长贷通”企业中期流动资金贷款系列产品,科学匹配贷款期限和企业生产经营周期,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目前,该行已为280家企业提供了2亿元的3年期中期流动资金贷款。

黄岩农商行则借助农发行在支持小微企业方面的政策红利,持续加大转贷款力度,满足其中长期流动资金需求。据介绍,该行转贷款小微企业平均年化利率在6.5%左右,较一般小微企业平均年化利率下降近2个百分点,按照全年5亿元转贷款额度及小微企业转贷占比,将为小微企业减少成本500万元左右。

台州银保监分局党委书记曹光群强调,发放中期流动资金贷款必须严格审核,一年到期审核一次,不是“一放了之、一贷了之”。他透露,目前浙江辖内正在研究“两内嵌一循环”的中期流动资金贷款服务模式,即中期贷款内嵌年审制服务模式、中期授信内嵌预审制服务模式和循环式中期流动资金贷款服务模式。银行建立企业白名单,明确企业准入标准,扩大中期流动资金贷款覆盖面。

事实上,此前浙江银保监局就发文督促银行提高中期流动资金贷款比例和覆盖面,探索上述“两内嵌一循环”的模式。浙江银保监局党委书记、局长包祖明表示,要求银行机构提升授信准入、审批决策、贷后管理等方面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在业务准入上把好第一道关,合理测算企业中期流动资金需求,把没有真实需求、可能挪用信贷资金的企业坚决拦在外面。

夯实增信手段

必须承认的是,银行服务小微企业一直存在信息、信用“瓶颈”,传统授信模式下要求的财务信息很难为小微企业精准“画像”,而辅助增信的抵押和担保更是拉长了融资链条,推高了融资成本。

利用多元化增信手段能够减轻对抵押担保的过度依赖。坚持审核第一还款来源,这是监管近几年鼓励的,也是银行在尝试的。

此前,有不少银行尝试把知识产权、订单充足等作为授信重要因素考虑,减降担保、评估等其他费用,尤其对科创型企业,这种模式较为成熟。但更多的企业信息依旧被需要。

“银行对小微企业的担忧主要源于信息不对称。”鲍蕾说。

对此,浙江义乌梦娜集团董事长宗谷音也坦言,银行不放款有时候不简单是银行的问题,民营企业大多存在公司治理不规范等沉疴。在这种情况下,公司数据是否真实透明,的确很难说。

那么,如何保证数据的真实及完整,“解锁”银行之忧?

2015年年底,苏州银行在市委、市政府的指导及委托下开始构建苏州综合金融服务平台,融合了财税、征信等企业信息,实现了银政企在线对接功能,批量服务小微企业。仅苏州一地,该平台累计为企业解决了37615项、金额约5830亿元的融资需求。2000多家企业获得了约128亿元的“首贷”资金,大量小微企业享受到了金融“活水”的浇灌。

这一模式也被验证为可复制。据了解,在江苏省政府的支持下,苏州银行承建了省级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并在泰州、扬州、无锡等地建设当地平台,目前省平台、泰州市产融服务平台、扬州政税银服务平台、无锡综合金融服务平台运行情况良好。在全国范围内,长春、海南等地也应用了平台技术,提升了相关区域金融服务水平。

与苏州类似,台州市也搭建了金融服务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作为平台参与者之一,洪权告诉记者,这个2014年就试点上线的平台目前涵盖了几乎全方面的数据,并已经推出三期,临海农商行一直积极参与其中。“现在银行都可以申请进入这个金融服务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并在平台上发布金融产品,同时企业可以在平台上发布融资需求,由平台进行供需撮合。”

融资成本下降态势显现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切实使中小微企业融资紧张状况有明显改善,综合融资成本必须有明显降低,其中,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要增长30%以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也强调,让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在去年的基础上再降低1个百分点。

工商银行台州分行党委副书记张仕乾坦言,实际上目前小微企业享受到的利率比一般中大型企业都便宜,各大行均在加大力度落实对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增速和融资成本的要求。

数据显示,截至一季度末,五大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接近2万亿元,贷款增速较年初增长16.85%,完成年初制定信贷计划的55.31%。

在“头雁”带动下,中小银行感受到了明显的压力。

“去年就明显发现,大银行利率压低之后,优质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贷款开始流向他们。”鲍蕾告诉记者。

而对这一连锁反应,监管也有所关注到。包祖明曾表示,在大银行利率下调的过程中,利率传导机制发挥了“鲶鱼效应”,会对中小银行造成一定影响,这是正常市场化的现象。

在采访调研中,一位中小银行负责人表示,在这种压力下,他们自身业务更加下沉,与大银行形成一定差异化错位竞争。“户数实际上在增加。”一位城商行行长告诉记者,流失的部分大多数是抵押类贷款,属于银行之间的同质化竞争,当然大银行在资金上会更有优势。但“流进来”的则是各家银行依靠创新产品吸引的客户。台州银行市场总监王伟文持类似观点:“当前大银行利率下行,城商行则可以提供差异化的金融服务,例如大银行要抵押,我们则更多采取信用贷款的方式来获得议价空间。另一个角度看,中小银行提供小微企业更可持续的、专业的服务。”

此外,市场的另一个关注点在于,对民营和小微企业的支持是否会有悖于市场化原则。

对此,银保监会普惠金融部主任李均锋在近日国新办召开的发布会上回应称,不鼓励金融机构把小微企业贷款利率降到基准利率之下,要以“保本微利”维持商业可持续性。目前来看,国有大型银行一季度发放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是4.76%,最低的一家是4.45%,相较基准利率略有上浮,市场传言“有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低于基准利率”的现象并未出现。

调研中不少银行负责人也认为,为企业贷款的确需要考量市场化。有一位国有大行分支行负责人举例称,民企和小微企业也有打分体系,不会因为指标的压力去降低风控标准,只是在降费利率会下调,会更关注这部分群体。“作为银行来讲,收益要覆盖风险,这是基本的原则。但同时要在价格水平上给中小微企业减轻负担。”上述负责人说。

各方挑战犹存

虽已有成绩,但健全“敢贷、愿贷、能贷”的机制,仍是持久战。

浙江织彩科技有限公司法人代表李在闹告诉记者,小微企业普遍抗风险能力较差,经不起断贷、抽贷的“折腾”。因此,稳定的金融产品和持续的融资供给很重要。“对于亲力亲为做产品开发的小微企业来说,如果今年贷而明年不贷,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伤害。”

当然,企业的发展问题不只是融资的问题,融资也不只是银行贷款的问题。比起过去常常借鉴的“扫街”模式,以及当下各家银行都在尝试的各类技术手段,更加难以复制的是公平竞争、稳定健康的发展环境。

在采访中,九牧集团副董事长林四南就建议,政府能够加快改善企业的营商环境,包括打击假冒伪劣、保护知识产权、落实改革等。“目前还有很多没有做到位的,需要为企业发展营造一个更公平的环境。要以增强微观主体活力为重点推动相关改革走深走实,这样,我们的企业才能有精力去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专做精做深。改善营商环境大于出台单项政策。”另外,他也谈到,在企业税负方面,制定政策的相关人员可能没有测算企业的综合税率。“目前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占我们公司销售额比例超过1%。所以,我认为不管费也好税也好,制定政策时一定要综合考虑企业负担,就是要看综合税费占企业销售额的比重是多少,而不是仅仅看一项费用的负担是多重。”

在经历众多企业的纾困、帮扶后,金华银保监分局党委委员徐佶表示:“企业转型是必须的,否则一时的纾困也并不够。”在她看来,民营企业很大的问题是公私不分,这是影响“最后一公里”落地的重要原因。在对不少企业的财务进行审计时会发现,个人资金与企业资金之间存在相互挪用现象,致使其财务真实性在授信审批时遭到质疑。

有银行人士强调,必须看到,企业遇到的一些困难本质上是自身的困难,例如,经营或者转型、过剩产能,这些都不是能靠等待融资来解决的。另外,也有小微企业对自己的能力过高估计,盲目借贷。有银行人士提醒:“要让企业意识到,不能不计成本去借款,形成过度融资的问题,这会推高企业负债,致使新一轮无序扩张。”

关键词: 民营 小微企业 经济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