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您的位置:首页 >商业 > 正文

第八届新金融论坛热议金融强市场、扩开放、助科技

2023-12-18 18:52:42 来源:证券之星

12月16日,由瞭望智库主办的“2023第八届新金融论坛”在京举行。论坛主题为“建设金融强国:势能与动能”,共设置了“强市场主体 助市场繁荣”“探索金融‘制度型开放’路径”和“以金融‘势能’激发科技‘动能’”三大分议题。

新华社党组成员、秘书长景如月致辞,瞭望周刊社党委书记、总编辑郭奔胜代表主办方发言。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社会建设委员会委员郑功成,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财政部原副部长朱光耀,中国银行原行长李礼辉,恒丰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瑞银集团中国区总裁、瑞银证券董事长钱于军,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曲向军,美国运通中国合资公司首席执行官兼总经理朱亚明等嘉宾发表主旨演讲。

(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社会建设委员会委员郑功成发表主旨演讲)

(财政部原副部长朱光耀发表主旨演讲)

金融强国构筑坚实基础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数字经济”。中国银行原行长李礼辉认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需要从四方面发力,一是建设布局合理、全球领先的算力基础设施,二是建设高品质、高效率的数据要素共享体系。三是建设可信、可控的数字安全制度。四是建设安全、高效的智能金融创新制度。

恒丰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辛树人表示,数字金融是数字经济的“血脉”,要激活数字金融跳动不息的“脉搏”,需要做到“三个坚持”:坚持走中国特色数字金融发展之路,引导血脉流向;坚持同数字化转型协同推进,畅通血脉运行;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保障血脉健康稳定。

(恒丰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辛树人发表主旨演讲)

瑞银集团中国区总裁、瑞银证券董事长钱于军从跨境视角认为,以强大主权货币为核心的中央银行制度是金融大国和金融强国的基础,人民币国际化和国际地位提升必将成为中国建设金融强国的重要支柱之一。成熟和强大的资本市场则是金融强国的必要条件,此外,中国金融强国的建设也需要金融市场结构不断实现机构化和开放化。

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麦肯锡中国区金融业务负责人曲向军认为,六方面因素将推动金融行业、金融机构高质量发展。一是打造韧性,二是在不确定情况下仍然要布局增长和创新,三是要彰显关键领导团队的领导力,四是应对风险和合规的能力,五是关键人才的储备和人才培养,六是加快场景开放,赋能产业发展。

美国运通中国合资公司首席执行官兼总经理朱亚明表示,寻找契合自身特点的价值业务,并提供优质服务将成为金融支付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要量质并举地做稳存量,通过夯实数字基础,创新生态寻找有质的增量。

市场主体 助市场繁荣

第一主题“强市场主体 助市场繁荣”由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党委委员、首席统计师何强主持。他认为,经济向好发展,要从需求端和供给端协同发力,推动市场强起来、旺起来、活起来。

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规划研究部总经理徐欣彦表示,征信中心作为国家重要金融基础设施的运行和管理者,未来将继续把握新时代金融发展规律与数字经济时代征信业发展规律,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征信服务体系,奋力开拓中国特色征信发展新篇章。

防控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祁治国认为,要切实提高金融监管的有效性,助力市场繁荣,需要把握金融消费与风险防控的关系,平衡法治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并统筹法律监督与协同治理的关系。

(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祁治国发言)

北京金融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李艳红认为,金融司法部门要充分发挥专门法院职能作用,通过高质量的金融审判工作助力金融的高质量发展,为金融强国建设贡献司法力量。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北京分行党委书记、行长周颖辉表示,邮储银行北京分行通过支持重大项目建设,护航小微企业,助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同时打出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组合拳,挖潜消费源动力,立足新时代首都发展,做深做实“五篇大文章”。

探索金融“制度型开放”路径

第二主题“探索金融‘制度型开放’路径”由普华永道中国区域经济及金融业主管合伙人张立钧主持。他表示,金融业“制度型开放”一方面有利于更多地吸引海外投资,支持国内实体经济发展,也能够帮助国内金融机构更好地融入到全球金融体系中,服务中国企业“走出去”;另一方面,也能够完善基础金融制度,增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促进高质量发展。

商务部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建平强调,金融业既是支持中国经济走向服务化、走向高技术化、走向更高附加值的主导产业之一,也是践行新发展理念、支持实体经济和创新驱动的发展多的重要动力来源。随着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不断增强,也需要有更大规模的金融中心来支持经济的运行和高质量发展,并支持国家双循环战略实施。

中国工商银行现代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深改办副主任杨赫认为,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和应用方面,不仅要发挥好国内的大市场优势,还要主动参与全球人工智能的标准体系和治理体系的建设;另外,要打好基础,实现信息化和数字化的互促;同时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高标准推动数据市场要素建设。

中国进出口银行战略规划部总经理、“一带一路”金融研究院(上海)主任杜希江建议,可从四个方面发力,不断深化金融业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一是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治理,增强国际规则制定话语权。二是加强顶层设计,推动金融基础设施与国际接轨。三是优化跨境人民币基础制度,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四是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推进本土评级机构国际化。

中国进出口银行战略规划部总经理、“一带一路”金融研究院(上海)主任杜希江发言)

野村证券董事总经理、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陆挺认为,金融“制度性开放”将进一步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结构优化。一方面,有利于金融业进一步助力传统产业提升国际国内的竞争力,继而助推实体经济发展;另一方面,金融“制度性开放”也将为中国的新兴产业进一步引入国际的资金、技术、人才、设备,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经济增长。

金融“势能”激发科技“动能”

第三主题“以金融‘势能’激发科技‘动能’”上,中国人民银行参事室主任纪敏认为,当前较为成熟的科创企业金融支持已经较为充分,早期的基础性、前沿性创新科技企业,由于其回报期较长、不确定性高,仍然面临风险和收益平衡的挑战,这就需要政府、监管、银行各方共同努力,做好科技金融这篇“大文章”。

中国人民银行参事室主任纪敏发言)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一级巡视员叶燕斐认为,要以金融“势能”来激发科技的“动能”,首先要拓宽需求的牵引力,深化场景的应用;二是要从产业供给端发力,瞄准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大金融的支持;三是要发挥不同金融机构的作用,形成协同效应;四是要提升金融机构的能力,加强能力建设;五是要做好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适配性;最后还要进一步扩大开放。

科技部前高新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梅建平表示, AI将带来以智能化、群体突破的颠覆性技术为重要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金融必须要和创新深度融合,只有大力培育科技创新的良好生态,才能更好地抓住新机遇。

(科技部前高新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梅建平发言)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创新发展部副部长、一级巡视员田杰棠认为,有效利用风投激发科技和金融的良性循环要从六方面发力,一是拓宽募资渠道;二是政府引导基金需要更市场化;三是要在把住安全底线的前提下,对一些新行业要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四是要鼓励未来产业的创新、创业、创造、创投;五是要处理好资本无序扩张和鼓励并购的关系;六是要进一步优化资本市场反向挂钩等政策。

国家信息中心办公室副主任吕欣强调,要高度重视金融数据安全问题,建议进一步增强数据安全保障能力,建立健全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基础制度,健全数据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工作体系建设,共同维护好金融系统的安全运行。

国家信息中心办公室副主任吕欣发言)

恒丰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白雨石建议,构建科技金融服务体系需要精准发力,一是加强内外联动,共建科技金融服务生态,二是完善多层次融资体系,满足科创企业多渠道融资诉求,三是加强数字技术应用,提升科技金融服务硬实力。

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副总经理栾明月表示,当前,数据已经成为了重要的生产要素,数据交易所作为一个重要的数据流通台,为数据资源实现从资源到资产和资本的转变搭建了桥梁。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正持续发力探索数据资产登记、数据资产评估、企业数据资产入表等创新领域,为数据资产化、资本化探索可行模式。

第三主题由瞭望智库副总编辑聂欧主持。她表示,金融与科技相辅相成、唇齿相依,一方面是科技进步赋能金融业,协力建设中国式现代化金融体系;另一方面是金融业发挥优化资源配置和逆周期调节作用,对外赋能科创企业,加速发展科创金融。

论坛上,瞭望智库与中国光大信用卡还共同发布了《2023年消费金融行业发展白皮书》,中国光大银行信用卡中心党委书记、总经理蔡雪峰对《白皮书》进行了详解。他表示,2021年以来双方已连续两年联合发布两期白皮书,分别重点关注消费者体验和保护、消费者服务治理体系两方面。本期报告相比前两期,更侧重于商业银行的实践路径和方法论剖析,对机构发展具有更强的指导意义,期望未来进一步实现金融机构和国家高端智库的多方联动,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贡献更大力量。

中国光大银行信用卡中心党委书记、总经理蔡雪峰详解《白皮书》)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关键词: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