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您的位置:首页 >滚动 > 正文

全球快讯:《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2)》发布 全球变暖趋势仍在持续

2022-08-08 09:34:05 来源:中国水运报

8月3日,中国气象局向社会公众发布《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2)》(简称《蓝皮书》)。《蓝皮书》显示,全球变暖趋势仍在持续。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已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中国升温速率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平均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尤其高温、强降水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趋多、趋强。

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袁佳双表示,可以从气候系统主要圈层的四个圈层即大气圈、水圈、冰冻圈和生物圈,以及气候变化的确认因子方面来看《蓝皮书》的核心结论。

大气圈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气候系统的综合观测和多项关键指标表明,全球变暖趋势仍在持续。2021年,全球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水平(1850—1900年平均值)高出1.11℃,是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七个最暖年份之一。最近20年(2002—2021年)全球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01℃。2021年,亚洲陆地表面平均气温较常年值(使用1981—2010年气候基准期)偏高0.81℃,为1901年以来的第七高值。

中国升温速率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1951—2021年,中国地表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升温速率为0.26℃/10年。近20年是20世纪初以来中国的最暖时期;2021年,中国地表平均气温较常年值偏高0.97℃,为1901年以来的最高值。

中国平均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降水变化区域间差异明显。1961—2021年,中国平均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平均每10年增加5.5毫米;2012年以来年降水量持续偏多。2021年,中国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值偏多6.7%,其中华北地区平均降水量为1961年以来最多,而华南地区平均降水量为近十年最少。

中国高温、强降水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趋多、趋强。1961—2021年,中国极端强降水事件呈增多趋势;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极端高温事件明显增多,登陆中国台风的平均强度波动增强。2021年,中国平均暖昼日数为1961年以来最多,云南元江(44.1℃)、四川(富顺41.5℃)等62站日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1961—2021年,北方地区平均沙尘日数呈减少趋势,近年来达最低值并略有回升。

水圈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海洋变暖加速,全球平均海平面呈持续上升趋势。海洋变暖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显著加速,2021年全球海洋热含量(上层2000米)再创新高。1993—2021年,全球平均海平面的上升速率为3.3毫米/年;2021年,全球平均海平面达到有卫星观测记录以来的最高位。

中国沿海海平面变化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1980—2021年,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为3.4毫米/年,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2021年,中国沿海海平面较1993—2011年平均值高84毫米,为1980年以来最高。

中国地表水资源量年际变化明显,近20年青海湖水位持续回升。2021年,中国地表水资源量接近常年值略偏多;辽河、海河、黄河和淮河流域明显偏多,其中,海河流域地表水资源量为1961年以来最多;珠江和西南诸河流域较常年值偏少。2005年以来,青海湖水位连续17年回升;2021年青海湖水位达到3196.51米,已超过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水位。

冰冻圈

全球冰川整体处于消融退缩状态,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消融加速。中国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阿尔泰山区木斯岛冰川、祁连山区老虎沟12号和长江源区小冬克玛底冰川均呈加速消融趋势。2021年,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东、西支末端分别退缩了6.5米和8.5米,其中西支末端退缩距离为有观测记录以来的最大值。

青藏公路沿线多年冻土呈现退化趋势。1981—2021年,青藏公路沿线多年冻土区活动层厚度呈显著增加趋势,平均每10年增厚19.6厘米;2004—2021年,活动层底部温度呈显著上升趋势。2021年,青藏公路沿线多年冻土区平均活动层厚度为250厘米,是有观测记录以来的最高值。

北极海冰范围呈显著减少趋势。1979—2021年,北极海冰范围呈一致性的下降趋势;3月和9月,北极海冰范围平均每10年分别减少2.6%和12.7%。1979—2015年,南极海冰范围波动上升;但2016年以来海冰范围总体以偏小为主。

生物圈

中国整体的植被覆盖稳定增加,呈现变绿趋势。2000—2021年,中国年平均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呈显著上升趋势。2021年,中国平均NDVI较2001—2020年平均值上升7.9%,较2016—2020年平均值上升2.5%,为2000年以来的最高值。

中国不同地区代表性植物春季物候期均呈提前趋势,秋季物候期年际波动较大。1963—2021年,北京站的玉兰、沈阳站的刺槐、合肥站的垂柳、桂林站的枫香树和西安站的色木槭展叶期始期平均每10年分别提早3.5天、1.5天、2.5天、3.0天和2.8天。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沿海红树林面积总体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截至2020年,中国红树林总面积基本恢复至1980年水平。

气候变化确认因子

中国平均年总辐射量呈减少趋势。2021年,太阳活动进入1755年以来的第25个活动周的上升阶段,太阳黑子相对数年平均值略高于第24个活动周同期(2010年)。1961—2021年,中国陆地表面平均接收到的年总辐射量趋于减少;2021年,中国平均年总辐射量较常年值偏少31.5千瓦时/平方米。

中国气溶胶光学厚度总体呈下降趋势,阶段性变化特征明显。2004—2014年,北京上甸子、浙江临安和黑龙江龙凤山区域大气本底站气溶胶光学厚度(AOD)年平均值波动增加;2014—2021年,均呈波动降低趋势。2021年,北京上甸子站和浙江临安站气溶胶光学厚度平均值较2020年均有小幅降低,黑龙江龙凤山站较2020年略有升高。

专家答疑

未来全球以及中国气候变化的趋势如何?我国将主要面临哪些气候安全风险的挑战?

袁佳双:

关于气候变化未来趋势,我们根据气候变化模拟预估显示,未来全球地表温度将继续上升,极端高温、海洋热浪、强降水和部分区域农业与生态干旱的频率和强度、强热带气旋比例将增加,北极海冰、积雪和多年冻土将减少。持续的全球变暖还会进一步加强全球水循环,包括其变率、全球季风降水以及干湿事件的严重程度。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未来中国区域年平均气温的增加幅度明显高于全球,区域平均年降水量也呈增加趋势,特别是极端事件可能会对全球增暖的响应更加的敏感。举一个例子,目前50年一遇的高温极端事件,也许到本世纪末会几年一次,这就是趋势。

面临的风险,可以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报告里的权威成果来回答。IPCC最新报告指出,百年来,全球变暖对自然系统和人类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而且以负面影响为主,一些负面影响甚至是不可逆的。

中国将面临的气候变化风险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与强度的增加,可能造成重大的自然灾害损失;二是“亚洲水塔”失衡,降水时空变化的空间差异,导致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洪涝干旱频繁发生,部分地区的水资源极度匮乏可能加剧,地质灾害发生的风险增加;三是大幅升温将加剧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导致生产力与服务功能下降,生境退化、生物多样性降低,甚至导致部分物种灭绝;四是沿海地区海平面上升,风暴潮频率、强度增加,海岸侵蚀和咸潮入侵加剧,并显著影响海岸带生态系统;五是极端农业气象灾害事件导致作物产量降低,农业病虫害增加以及物种生育面积的减小等;六是极端高温、寒潮以及空气污染导致的中暑、冻伤、心脑血管等人体健康风险上升;七是对重大工程建设产生不利影响;八是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对旅游业影响较大。

关键词: 全球变暖 气候变化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