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您的位置:首页 >滚动 > 正文

观察:聚焦“北融、中建、南强” 浙江海事着力构建浙北水域通航管理新格局

2022-09-22 19:51:16 来源:中国水运网

近年来,随着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规划和浙江自贸区、世界一流强港建设的实施,浙北水域港口建设、航道通航、海域交通安全监管格局等发生颠覆性变化。

发展是出卷人,海事是答卷人。在2021年浙江公布实施沿海“三纵六横”主要公共航路框架基础上,浙江海事局聚焦浙北港口发展现状和需求,按照“北融、中建、南强”的总体思路,推动优化浙北水域通航环境,规范船舶通航秩序,建立与浙北海洋经济和港口发展相适应的通航管理新格局。


(资料图)

北融:立足长三角做好统筹文章

浙江北部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桥头堡。如今这片水域港口航运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过去单一洋山深水港区发展为洋山、嵊泗、岱山、衢山等港区和嘉兴港,成为浙江自贸区油气全产业链建设的领头雁,华东地区最大的矿石集散中心,我国江海联运、保税油加注等产业发展的主阵地。

伴随着浙北水域港口航运业的快速发展,通航格局渐趋复杂,毗邻水域管理交叉、船舶交通流密集、安全风险快速叠加,已制约港口发展和海上安全。在长三角港口群协同发展和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现实需求之下,破除制约发展瓶颈已是当务之急,更是大势所趋。

浙江海事局立足长三角一体化融合发展,聚焦制约瓶颈,以“走在前列”的责任担当,将宁波舟山港核心港区交通组织一体化的成功经验推广应用到浙北水域,在保障进出洋山港区等过境船舶交通需求的同时,通过船舶交通组织在监管机制、引导手段上的新变革,推动通航效率整体提升,进而助推港口提质增效升级和优化资源配置。

此外,浙江海事局还在全力推进浙北水域航道航路融通、锚地融合,深化浙沪海事合作交流,统一跨浙沪两个辖区恶劣天气预警预控、船舶报告等标准要求,确保浙沪海事对外管理同标、发声同频、服务同步,为长三角一体化融合发展“加油添气”。

中建:锚定高质量补齐基础短板

目前,嘉兴港船舶进出第二通道即鱼腥脑航道建设正稳步推进,补齐了浙北港口发展的航道短板。据了解,鱼腥脑航道项目拟按5万吨级船舶(限制吃水)乘潮通航航道标准建设,是宁波舟山港连接北翼嘉兴港的最便捷通道,是浙江省江海河联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舟山、嘉兴共建世界一流强港的有力支撑。

“项目着眼舟山中部港区发展现实需求,建成后将打通杭州湾海上断头路,强化舟山绿色石化基地与嘉兴的产业对接,提升嘉兴港船舶通过能力,并进一步规范相关海域船舶通航秩序。”浙江海事局通航管理处处长丁敏强透露,该项目已完成鱼腥脑及金山航道周边海域大范围水深测量、水文测验、地质勘探等基础工作,正在全力推进中。

锚定高质量发展,浙江海事局还从“理顺船舶交通流、规范船舶通航秩序、服务港口发展”的角度,开展鱼腥脑水域通航安全专题研究,提出区域船舶交通组织优化方案,开展试行,逐步规范该区域船舶交通流。今年9月1日,嘉兴港船舶交通组织一体化场景上线试运行,有效打破了船舶进出港全环节的信息壁垒,实施精准化交通组织,让浙北水域“中部”腰身更加强健有力。

南强:紧扣一体化提升保障能力

为铸就世界第一大港“硬核”力量,浙江海事全力提升宁波舟山港核心港区通航保障服务能力,助力世界一流强港建设。

2019年12月,宁波舟山港核心港区船舶交通组织正式实现一体化,此后浙江海事按照“标准最全、配套最齐、管理最严、效率最高”的实施要求,拔高标杆,向管理要效能,推进南部核心港区交通组织一体化迭代升级,提升现代化治理能力。

交通组织一体化给航运公司“节本增效”带来了极大帮助。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帮助企业实现经济航速2434艘次,减少燃油消耗10万吨,减少碳排放8.5万吨,减少船舶抛锚待港时间4.7万小时,节约燃油成本4246万美元。

紧扣宁波舟山港一体化,浙江海事局坚持科技赋能,加强虾峙门口智慧监管和多维度感知体系建设。结合公共航路通航秩序专项整治,采取“VTS+海巡艇联动”等多种方式,全面强化虾峙门口东航路、虾峙门口外锚泊秩序的整治,规范船舶航行航法和锚泊秩序,虾峙门口船舶碍航抛锚、南北向船舶横穿虾峙门进港航道基本消除。

浙江海事局还针对宁波舟山港核心港区“大港口、小锚地”突出问题,会同交通部门结合港口规划修编,对虾峙门口待泊锚地、核心港区内深水锚位重新规划,港口锚地面积由原来规划的850平方公里增加至1700平方公里。  

蓝图绘就,正当扬帆破浪;重任在肩,更须策马加鞭。下一步,浙江海事局将持续聚焦“北融、中建、南强”,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全力强化浙江北部通航管理,为长三角一体化、交通强国建设和世界一流强港建设贡献浙江海事力量。

关键词:

推荐内容